当前位置:首页 > 汉语字典 >

祇的意思解释

礻部8画左右结构U+7947

礻部

8画

4画

左右结构

形声字

PYQA

IFHVP

WSRH

32240

4361

U+7947

45243515 点、横撇/横钩、竖、点、撇、竖提、横、斜钩

𥙆

的组词的笔顺

意思解释


zhǐ

基本解释

正、恰、只。《詩經•小雅•;何人斯》:“胡逝我梁,祇攪我心。”三國•;魏•;曹丕《煌煌京洛行》:“多言寡誠,祇令事敗。”

基本解释

地神。說文解字:“祇,地祇,提出萬物者也。”如:“神祇”。

安心。《詩經•小雅•;何人斯》:“壹者之來,俾我祇也。”鄭玄•;箋:“一者之來見我,我則知之,是使我心安也。”

大。《易經•繫辭下》:“不遠復,無祇悔。”

详细解释

名词

1.形声。从示,氏声。本义:地神。

2.同本义。

,地也。 《说文》天神曰灵,地神曰 《尸子》修礼地,谒款天神。 《史记 · 司马相如列传》祷尔于上下神 《论语 · 述而》

神祇(天神和地神);祇园(祇洹,祇林,祇苑。祇树园。印度佛教圣地之一。后用为佛寺的代称)

the god of the earth;

3.通“疧”。病患。

坎不盈,既平,无咎。 《易 · 坎》壹者之来,俾我也。 《诗 · 小雅 · 何人斯》

disease;

形容词

1.很大 。

祇悔。

greatly;

2.盛大。

相次我师经此过,好将诚意至疧迎。 《大唐三藏取经诗话》

grand;

3.另见 zhǐ。

越南字释义

读音dây 长纤维,韧带。

国语辞典解释


详细解释

地神。

《说文解字 · 示部》:“祇,地祇,提出万物者也。”

神祇。

安心。

《诗经 · 小雅 · 何人斯》:“壹者之来,俾我祇也。”汉 · 郑玄 · 笺:“一者之来见我,我则知之,是使我心安也。”

大。

《易经 · 系辞下》:“不远复,无祇悔。”

zhī

详细解释

正、恰、只。《诗经 · 小雅 · 何人斯》:“胡逝我梁,祇搅我心。”三国魏 · 曹丕《煌煌京洛行》:“多言寡诚,祇令事败。”或读为ㄓˇ zhǐ。

两岸词典解释


详细解释

《书》地神。

神祇、天神地祇。

zhǐ

详细解释

只;仅仅。

祇是、祇有一个学生在教室里。

外语翻译


  • the spirit of the earth; (used for U+53EA 只) only, merely, but
  • Frieden, Friede (S)​, nur, bloß, lediglich (Adv)
  • seulement, ne .. que, simplement, uniquement, mais

康熙字典


康熙字典原文

正文

卷别 :正文・午集下 部首:示部 )

唐韻》:巨支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翹移切;《正韻》:渠宜切,𡘋音岐 —— 同「示」,地神。說文》:地祇,提出萬物者也。

又,安也。詩・小雅》:壹者之來,俾我祇也。【註】壹者之來見我,我則知之,是使我心安也。

又,大也。易・復卦》:不遠復,無祇悔。韓康伯云:祇,大也 —— 既能速復,是無大悔。

又,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章移切;《正韻》:旨而切,𡘋音支 —— 適也、但也。詩・小雅》:祇攪我心。

韻會》:孫奕《示兒編》曰:祇兩音,音岐者,神祇之祇;音支者,訓適是也,如《》亦祇以異。揚子曰:兹苦也,祇其所以爲樂也歟。陸德明、司馬溫公𡘋以爲音支。今杜詩、《韓詩》或書作秖,从禾、从氏。而俗讀曰質者,非也。玉篇》秖,竹尸切;《廣韻》秖,丁尼切 —— 皆註曰:穀始熟也。

又,通作圻。左傳・昭十二年》:是以獲沒於祇宮。馬融云:圻內游觀之宮。

注解

〔祇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下,康熙部首是示部

〔祇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zhǐ、qí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礻、氏

〔祇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示,氏声。本义是地神。

〔祇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zhǐ] ⑴ 正、恰、只。《詩經•小雅•;何人斯》:“胡逝我梁,祇攪我心。”三國•;魏•;曹丕《煌煌京洛行》:“多言寡誠,祇令事敗。” [qí] ⑴ 地神。說文解字:“祇,地祇,提出萬物者也。”如:“神祇”。⑵ 安心。《詩經•小雅•;何人斯》:“壹者之來,俾我祇也。”鄭玄•;箋:“一者之來見我,我則知之,是使我心安也。”⑶ 大。《易經•繫辭下》:“不遠復,無祇悔。”

说文解字
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一上反切巨支切頁碼3頁,第9

祇地祇,提出萬物者也。从示氏聲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一反切巨支切頁碼31頁,第1行,第1

祇地祇,提出萬物者也。從示氏聲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一上反切巨支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10頁,第4許惟賢4頁,第13

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。

段注地祇提三字同在古音第十六部。地本在十七部。而多轉入十六部用。

从示。氏聲。

段注巨支切。古音十六部。凡假借必取諸同部。如《周易》无祇悔。《釋文》云:祇,辭也。馬同,音之是反。此讀祇爲語辭,適也。《五經文字》、《廣韵》作衹者是也。又云:鄭云病也。此讀祇爲疧。與《何人斯》同也。又云:王肅作禔,時支反。陸云安也。九家本作㩼字,音支。韓伯祁支反,云大也。音讀皆在第十六部。通志堂刻作无祗悔,則誤。又祇旣平。唐石經作衹。《釋文》云:京作禔,《說文》同,音支。又上支反,安也。其讀亦皆在十六部。又云:鄭云當爲坻,小𠀌也。此則改爲第十五部字。古人云當爲者皆是改其形誤之字。云當爲者,以音近之字易之。云讀如者,以同音之字擬之。此云當爲,則鄭謂祇爲字之誤也。《五經文字・衣部》曰:衹,止移切,適也。《廣韵》五支曰:衹,章移切,適也。唐石經衹旣平。《左傳》衹見疏也。詩衹攪我心。詩,《論語》亦衹以異。字皆从衣。正用張參《字㨾》。而張參以前顏師古注《竇嬰傳》曰衹適也,音支。其字从衣。豈師古太宗朝刊定經籍皆用此說歟。宋《類篇》則衹祇皆云適也。不畫一。《韵會》則从示之祇訓適也。近日《經典》訓適者皆不从衣。與唐不合。

©2025 在线词典网[www.zxcidian.com]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
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、成语、字典在线查询网站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最终以新华字典、汉语词典、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