綦
意思解释
綦
qí基本解释
①青黑色。~巾。
②极,很。~难。~切。言之~详。
③姓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形声。从糸,其声。糸( mì ),细丝。从糸的字多与丝缕布帛有关。本义:苍灰色。
2.同本义。
綥,帛苍艾色。 缟衣綦巾。 四人綦弁。 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。
綦巾(青白色的女服,古代未嫁女子所服);綦弁(古代苍灰色的皮冠。一说为赤黑色的皮冠)
dark grey;
3.鞋带。
夏葛履…,组綦系于踵。
shoelace;
4.足印 。
綦迹(足迹;踪迹);綦履(履迹;脚印);綦辙(足迹和车轮辗过的痕迹。比喻前辈的遗泽)
footprint;
5.标准。
如是则下仰上以义矣,是綦定也。
standard;
6.通“基”。基本。
如是则下仰上以义矣。是綦定也。
base; foundation;
7.通“极”。顶点,终了。
目欲綦色,耳欲綦声。
top;
8.姓。
綦公(复姓);綦毋(复姓);綦连(复姓)
副词
◎非常,很 。
綦谿(深峭,极深);綦谷(极深)
very;
国语辞典解释
綦
qí详细解释
形
◎青黑色的。
《书经 · 顾命》:“四人綦弁,执戈上刃。”孔颖达正义引郑玄曰:“青黑曰綦。”《诗经 · 郑风 · 出其东门》:“缟衣綦巾,聊乐我员。”
名
1.鞋带。
《仪礼 · 士丧礼》:“夏葛履,冬白屦,皆𫄷缁絇,纯组綦系于踵。”
2.足印、印迹。
《汉书 · 卷九七 · 外戚传下 · 孝成班倢伃传》:“俯视兮丹墀,思兮履綦。”《文选 · 张协 · 杂诗一〇首之三》:“案无萧氏牍,庭无贡公綦。”
3.姓。如宋代有綦崇礼。
动
◎极、甚。
宋 · 苏轼《礼义信足以成德论》:“綦大而至天子,綦小而至农夫,各有其分不可乱也。”《聊斋志异 · 卷一 · 焦螟》:“家人受虐已久,衔恨綦深。”
两岸词典解释
綦
qí详细解释
1.《书》青黑色的。
缟衣綦巾,聊乐我员(《诗经‧郑风‧出其东门》)。
2.《书》鞋带。
纯组綦系于踵(《仪礼‧士丧礼》)。
3.《书》印迹;足印。
案无萧氏牍,庭无贡公綦(《文选‧张协‧杂诗十首之三》)。
4.《书》极其;非常。
家人受虐已久,衔恨綦深(《聊斋志异‧卷一‧焦螟》)。
5.姓。
外语翻译
- dark grey. variegated. superlative
- äußerst, Superlativ (S), Qi (Eig, Fam)
- très, énormément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古文: 𥾟
义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同。《說文》
,或从其作綦。《博雅》:綦,綺綵也。《書・顧命》:四人綦弁。【傳】綦文鹿子皮弁。【疏】鄭康成云:靑黑曰綦。王肅云:綦,赤黑色。又,《詩・鄭風》:縞衣綦巾。【傳】綦巾,蒼艾色女服也。〇【按】《說文》引《詩》作綥巾,云未嫁女所服。
义又,《儀禮・士喪禮》:綦繫于踵。【註】綦,屨繫也,所以拘止屨也。
义又,《荀子・王霸篇》:綦大而王,綦小而亡。【又】目欲綦色,耳欲綦聲。【註】綦,極也。綦,或爲其,傳寫誤耳。
义又,姓。《廣韻》:何氏《姓苑》云義興人。
又,《集韻》:渠記切,音忌 —— 義同。
注解
〔綦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中,康熙部首是糸部。
〔綦〕字拼音是qí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其、糸,五行属木。
〔綦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糸,其声。糸( mì ),细丝。从糸的字多与丝缕布帛有关。本义是苍灰色。
〔綦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qí] ⑴ 青黑色⑵ 极,很⑶ 姓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三上反切渠之切頁碼第435頁,第7字續丁孫
綥
異體𦁰、𦂖、𦂢
帛蒼艾色。从糸畀聲。《詩》:「縞衣𦂖巾。」未嫁女所服。一曰不借綥。
綦
綥或从其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五反切渠之切頁碼第1032頁,第3行,第3字述
帛蒼艾色。從糸畀聲。《詩》:「縞衣綥巾。」未嫁女所服。一曰不借綥。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1032頁,第4行,第1字述
綥或從其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三上反切渠之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2602頁,第2字許惟賢第1132頁,第6字
綥
帛蒼艾色也。
段注蒼者,艸色也。艾者,仌臺也。蒼艾色,謂蒼然如艾色是爲。《毛傳》曰:綦巾,蒼艾色。許所本也。《鄭箋》則云:綦,綦文也。綦文者,文錯畫也。象交文。今作紋是也。不純綦而紋路蒼畫爲十字相交。是爲綦文。《曹風》。其弁伊騏。傳曰:騏,騏文也。《秦風》傳曰:騏,綦文也。《魯頌傳》。蒼騏曰騏。《顧命》騏弁。鄭注曰:靑黑曰騏。《玉藻》綦組綬。注曰:綦文襍色也。皆謂蒼文也。
从糸。聲。
段注各本作畀。倂篆體作𦁰。今正。此用《𠬞部》之爲聲。非用《丌部》之畀爲聲也。《𠬞部》之从𠙹缶之𠙹爲聲。非由,非鬼頭之甶也。𠙹在古音弟一部。甶在古音弟十五部。此不可或紊者也。其亦古音弟一部也。故字亦作綦。《經典》用之。徐鉉以補《說文》或體。許本書無之。渠之切。一部。《玉篇》作綨。
詩曰:縞衣巾。未嫁女所服。
段注《鄭風・出其東門》文。傳曰:縞衣,白色男服也。綦巾,蒼艾色女服也。箋云:縞衣綦巾所爲作者之妻服也。鄭與毛異。許用毛說。而以未嫁二字申毛意。
一曰不𠎥。
段注不借亦作薄借。薄音博。《禮・喪服》傳曰:繩屨者,繩菲也。注云:繩菲,今時不借也。《急就篇》作不借。《釋名》作搏腊,同耳。《周禮・弁師》注曰:璂讀如薄借綦之綦。不借綦,若今云艸鞵襻也。《士喪禮》組綦注云:綦,屨係也。所以拘止屨也。讀如馬絆綦之綦。《內則》屨著綦注亦云:綦,屨繫也。按許不云一曰屨系而舉不借綦者,以俗語易曉也。如今小兒鞵帶。
或从其。
段注大徐所補。攷《玉部》有𤪌。《艸部》有藄。則當依大徐補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