豎
国语辞典解释
豎
shù详细解释
动
◎使物体直立。
清 · 王念孙《广雅疏证 · 卷四上 · 释诂》:“竖,立也。”《全唐诗 · 卷七九八 · 花蕊夫人 · 述国亡诗》:“君王城上竖降旗,妾在深宫那得知。”
名
1.一种书写笔法。指由上到下的直笔。
一横一竖。
2.宫内小臣。
《左传 · 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晋侯之竖头须,守藏者也。”晋 · 杜预 · 注:“竖,左右小吏。”《文选 · 司马迁 · 报任少卿书》:“夫以中才之人,事有关于宦竖,莫不伤气,而况于慷慨之士乎!”
3.家中未成年的僮仆。
《列子 · 说符》:“杨子之邻人亡羊,既率其党,又请杨子之竖追之。”
两岸词典解释
豎
shù详细解释
1.立起跟地面垂直;直立(与“橫”相对)。
竖旗杆、竖立。
2.跟地面垂直的(与“橫”相对)。
竖井、竖琴。
3.上下方向的或前后方向的。
一道竖沟、对联都是竖著贴的。
4.汉字的五种基本笔画之一。从上向下,形状是“丨”。如一横一竖是十。
5.姓。
外语翻译
- vertical; perpendicular; upright
- errichten , senkrecht, Vertikale (S)
- ériger, dresser, vertical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臣庾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上主切,𡘋音裋。《說文》:豎立也。【徐曰】豆器,故爲豎立。《後漢・靈帝紀》:槐樹自拔倒豎。〈魏志・鍾繇傳〉:起偃爲豎。
义又,《韻會》:貞也。《字彙》:直也。
义又,《廣韻》:童僕之未冠者。《列子・說符篇》:鄰人亡羊,請楊子之豎追之。《宋書・周朗傳》:婢豎無定科。
义又,內廷之小臣也。《周禮・天官》:內豎掌內外之通令,凡小事。【註】豎,未冠者之官名。《左傳・僖二十四年》:晉侯之豎頭須,守藏者也。【註】豎,左右小吏。
义又,凡𤰞鄙者皆曰豎。《史記・留侯世家》:豎儒,幾敗乃公事。《晉書・阮籍傳》:時無英雄,使豎子成名。
义又,姓。《左傳・昭十六年》:鄭大夫豎柎。
义又,《韻會》:通作裋。《史記・秦始皇紀》:寒者利裋褐。【註】一作短,一作豎 —— 謂褐衣豎裁爲勞役之衣,短而且狹,故謂之短褐,亦曰豎褐。《荀子・大略篇》:衣則豎褐不完。【註】僮豎之褐,亦短褐也。《集韻》或作𧞫。
又,《正韻》、《字彙補》𡘋殊遇切,音樹。《通鑑》:龎涓曰:遂成豎子之名。胡三省讀去聲。
义《集韻》:籀作䝂,或作𠐊;俗作竪,非。
注解
〔豎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中,康熙部首是豆部。
〔豎〕字拼音是shù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臤、豆。
〔豎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shù] ⑴ 同“竖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臣庾切頁碼第93頁,第3字續丁孫
豎
豎立也。从臤豆聲。
䝂
籒文豎从殳。
附注按:段玉裁據小徐本改「豎立」為「堅立」,注云:「堅立,謂堅固立之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六反切韶乳反頁碼第251頁,第7行,第3字述
堅立也。從臤豆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豆,器也,故爲豎立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252頁,第1行,第1字述
籒文豎從殳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臣庾切古音第四部頁碼第471頁,第2字許惟賢第211頁,第5字
堅立也。
段注堅立謂堅固立之也。豎與尌音義同。而豎從臤。故知爲堅立。《周禮》内豎。鄭云:豎,未冠者之官名。葢未冠者才能自立。故名之豎。因以爲官名。豎之言孺也。
从臤。豆聲。
段注臣庾切。古音在四部。
籒文豎。从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