旗
意思解释
旗旂
qí基本解释
①用布、纸、绸子或其他材料做成的标识,多是长方形或方形。~子。~帜。~号。~舰。~手。
②中国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(共分八旗,后又建立蒙古八旗,汉军八旗),特指属于满族的。~人(满族人)。~籍。~袍。
③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,相当于县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同本义。
旗,熊旗五游,以象罚星,士卒以为期。 熊虎曰旗。 师都建旗。 熊虎为旗及国之大阅。 望其旗靡。
bear-figured flag;
2.泛指各种旗帜。
斩木为兵,揭竿为旗。 以为旗章。 旗所以立兵也,所以利兵也,所以偃兵也。
旗纛(古代军队和仪仗队用的大旗);旗牌(担任传递号令等的武吏);旗鼓(指枪棒等武艺的架式、门户);旗头(旗手);旗麾(将旗)
flag; banner;
3.表识,标志 。
旗亭(酒楼。悬旗为酒招);旗望(酒旗);旗麾(将旗)
pennant;
4.清代以旗帜的名色作为区别的兵民一体的组织 [“Eight banners” of the Man nationality in the Qing Dynasty]。
旗丁(满族士兵);八旗;旗田(清朝旗人的田地);旗兵(八旗兵丁);旗官(旗人之为官者);旗校(旗军的校官)
5.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单位,相当于县。
banner;
6.假借为“箕”。箕宿。二十八星宿之一。
寿于旗翼。
name of constellation;
动词
◎号令 昔舜欲旗古今而不成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谕大》
Order;
国语辞典解释
旗旂
qí详细解释
名
1.装在竿上,有特别图案,作为某种标帜或号令的布帛或纸。
《文选 · 贾谊 · 过秦论》:“斩木为兵,揭竿为旗,天下云集而响应。”宋 · 王安石《桂枝香 · 登临送目》词:“归帆去棹残阳里,背西风、酒旗斜矗。”
国旗、旌旗、令旗、摇旗呐喊。
2.清代军队的部署单位。参见“八旗”条。
3.清代蒙古的行政区域。相当于“縣”。参见“盟旗制度”条。
4.姓。如汉代有旗光。
两岸词典解释
旗旂
qí详细解释
1.旗帜。
国旗、锦旗、旗手、旗语。
2.指八旗制度。清代满族、蒙古族特有的社会组织形式。旗下士兵和户籍被编制在八旗军队中的闲散家庭成员称做旗人。旗人由各地八旗驻防将军或都统管辖,闲则为民,战则为兵,并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。
正(镶)黄旗、正(镶)白旗、正(镶)红旗、正(镶)蓝旗。
3.八旗兵屯驻地。现沿用为地名。
蓝旗营。
4.属于八旗的;满族的。
旗人、旗袍。
5.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单位,相当于县。
喀喇沁旗。
6.姓。
外语翻译
- banner, flag, streamer
- Fahne (S)
- drapeau, bannièr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渠之切;《正韻》:渠宜切,𡘋音奇。《說文》:熊旗五游,以象罰星,士卒以爲期。《釋名》:熊虎爲旗,軍將所建,象其猛如虎,與衆期其下也。《周禮・春官・司常》:熊虎爲旗。【又】師都建旗。【註】畫熊虎者,鄕遂出軍賦,象其守猛莫敢犯也。
义又,《左傳・閔二年》:佩衷之旗也。【註】旗,表也。
义又,星名。《史記・天官書》:東北曲十二星曰旗。【註】兩旗者,左旗九星,在河鼓左也;右旗九星,在河鼓右也,皆天之鼓旗,所以爲旌表。
义又,姓。《廣韻》:齊卿子旗之後,漢有九江太守旗光。
义又,與箕同。《荀子・富國篇》:則國安於盤石,壽於旗翼。【註】旗,讀爲箕。箕、翼,二十八宿名。
又,《韻補》叶渠尤切。班固〈西都賦〉:乗輚輅,登龍舟;張鳳蓋,建華旗。〇【按】《說文》旗从㫃,其聲,訓熊旗五游,以象罰星,士卒以爲期也;旂从㫃,斤聲,訓旗有衆鈴以令衆也 —— 分旗、旂爲二。《正字通》云:《周禮》九旗所畫異物、所建異名,各有等差,雖旌旄之通稱,而制度自別,未可合爲一也。
注解
〔旗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下,康熙部首是方部。
〔旗〕字拼音是qí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𭤨、其,五行属木。
〔旗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qí] ⑴ 用布、纸、绸子或其他材料做成的标识,多是长方形或方形⑵ 中国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(共分八旗,后又建立蒙古八旗,汉军八旗),特指属于满族的⑶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,相当于县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渠之切頁碼第219頁,第6字續丁孫
旗
熊旗五游,以象罰星,士卒以爲期。从㫃其聲。《周禮》曰:「率都建旗。」
附注段玉裁注:「五,鄭本《攷工記》作六,熊旗六游,以象伐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三反切虔知反頁碼第558頁,第6行,第2字述
熊旗五斿,以象伐星,士卒以爲期。從㫃其聲。《周禮》曰:「率都建旗。」
鍇注臣鍇按:天文參星㫄有伐星,五將有征伐,士卒期於其下也。熊,勇士之象。《尚書・牧誓》曰:「如熊如羆。」何晏《景福殿賦》曰:「參旗九斿,從風飄掦。」參星㫄又有九斿星,非參旗有九斿也。帥都六鄉六遂,民所聚也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渠之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1233頁,第2字許惟賢第542頁,第2字
熊旗五游。㠯象伐星。
段注五鄭本《攷工記》作六。熊旗六游。以象伐也。《司常職》曰:熊虎爲旗。注曰:畫熊虎者。鄉遂出軍賦。象其守猛莫敢犯也。伐屬白虎宿。與參連體而六星。按記不言虎者。舉熊以包虎。
士卒㠯爲期。
段注期旗曡韵。《釋名》曰:熊虎爲旗。軍將所建。象其猛如虎。與眾期之於下也。
从㫃。其聲。
段注渠之切。一部。
《周禮》曰:率都建旗。
段注《司常職》文。今《周禮》率作師。師者帥之誤。《樂師》注曰:故書帥爲率。然則許作率都者故書。鄭作帥都者今書也。《聘禮》注曰:古文帥皆作率。《毛詩》率時農夫。《韓詩》作帥。見《文𨕖》注。《大司馬職》。仲秋敎治兵。軍吏載旗。
白话解释
旗,画着熊的图案的军旗上有五根飘带,用以象征罚星,士卒把军中飘起熊旗的时刻,当作部队集合、公开行罚的时间。字形采用“”作边旁,“其”作声旁。《周礼》上说,“率部至都,并立熊旗。”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。戰國文字或作「」形,從㫃、從羽、丌聲。上部的「
」當是「
」(㫃)的變形,像旗杠及旗游。從羽表示旗游的材質,丌聲則表示音讀。戰國文字也有省略「羽」作「
」形的,也有增加旗杠,並將聲符「丌」改易為「其」的「
」形。篆文則依「其」聲的字形作「
」,從㫃、其聲。㫃表示旗杠和旗游,其聲則表示音讀。隸書和楷書皆與篆文同形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