曁
外语翻译
- and; attain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古文: 𦤌 、 𠕨
《唐韻》:居豙切;《集韻》:居氣切,𡘋音既。《說文》:日頗見也。
义又,《爾雅・釋詁》:暨,與也。《書・堯典》:汝羲暨和。【傳】與也。又,〈禹貢〉:朔南暨。【疏】皆與聞天子威聲文敎。《公羊傳・隱元年》:會及暨皆與也。
义又,《禮・玉藻》:戎容暨暨。【註】果毅貌也。
义又,《爾雅・釋訓》:暨,不及也。
义又,《玉篇》:至也。
义又,《集韻》:諸暨,縣名,在越。
又,《集韻》:其既切,音禨 —— 義同。
又,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𡘋居乙切,音訖 —— 姓也。吳有尙書暨豔。
又,戟乙切,音疙 —— 已也。
义又,《集韻》:古文届字。註詳尸部五畫。
注解
〔暨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辰集上,康熙部首是日部。
〔暨〕字拼音是jì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既、旦,五行属木。
〔暨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旦,既声。本义是太阳初升略现。
〔暨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jì] ⑴ 和,及,与。⑵ 到,至⑶ 姓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其異切頁碼第218頁,第22字續丁孫
曁
異體暨
日頗見也。从旦旣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三反切其冀反頁碼第557頁,第5行,第1字述
日頗見。從日旣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其冀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1231頁,第2字許惟賢第541頁,第3字
日頗見也。
段注頗,頭偏也。頭偏則不能全見其面。故謂事之略然者曰頗。日頗見者,見而不全也。《釋言》曰:暨,不及也。此其引伸之義。乑部曰:臮者,眾與詞也。引《唐書》臮咎繇。臮之叚借多作洎,作曁。《公羊傳》曰:會及暨,皆與也。曁猶曁曁也。按曁曁猶幾幾。《爾雅》所謂不及也。
从旦。旣聲。
段注其冀切。十五部。旣,小食也。日不全見。故取其意。亦舉形聲包會意。
白话解释
暨,日头相当一部分呈现在地平线上(即太阳一半在地平线下,一半在地平线上)。字形采用“日”作边旁,“既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有從目下淚的眔字,或為暨字最早的來源,用為連詞。《說文》:「眔,目相及也。从目,隶省。讀若與隶同。」段注:「隶,及也。」字至篆文作暨,改為形聲字。《說文》:「暨,日頗見也。从旦、既聲。」段注:「日頗見者,見而不全也。〈釋言〉曰:『暨,不及也。』此其引伸之義。《公羊傳》曰:『會及暨,皆與也。』既,小食也。日不全見,故取其意。亦舉形聲包會意。」隸、楷字形均承篆文而來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