𩕾
意思解释
𩕾
yuàn基本解释
①头顶。《説文•頁部》:“𩕾,顛頂也。”《玉篇•頁部》:“𩕾,顛也。”
②愿意。后作“願”。《廣雅•釋詁一》:“𩕾,欲也。”王念孫疏證:“𩕾與願同。”《沛相楊統碑》:“𩕾從贖,其無由。”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魚怨切;《集韻》:虞怨切,𡘋音願。《說文》:顚頂也。《釋名》:欲也。
义又,《字彙》:𩕾,古願字。註詳十畫。〇【按】《說文》願訓大頭,从頁,原聲;𩕾訓顚頂,从頁,𡙷聲。諸韻書二字俱分,《字彙》以爲古願字,未知何據。
考證
《釋名》欲也。
謹按語出博雅今將釋名改爲博雅。
注解
〔𩕾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戌集下,康熙部首是頁部。
〔𩕾〕字拼音是yuà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𡙷、頁。
〔𩕾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uàn] ⑴ 头顶。《説文•頁部》:“𩕾,顛頂也。”《玉篇•頁部》:“𩕾,顛也。”⑵ 愿意。后作“願”。《廣雅•釋詁一》:“𩕾,欲也。”王念孫疏證:“𩕾與願同。”《沛相楊統碑》:“𩕾從贖,其無由。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九上反切魚怨切頁碼第291頁,第9字續丁孫
𩖈
異體𩕾
顚頂也。从𩑋𡚇聲。
附注邵瑛羣經正字:「今經典皆借其聲為願欲字,而又棄繁就簡,祇用願,不用𩕾。然古人似止作𩕾。」按:「願」字從戰國到秦漢的鈢印、帛書、竹木簡、碑刻大多作「𩕾」,只有個別作「願」,「𩕾」、「願」二字同義,但《說文》收為不同義的兩字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七反切魚怨反頁碼第730頁,第3行,第2字述
顛頂也。從頁𡚇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九上反切魚怨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1662頁,第4字許惟賢第729頁,第4字
顚頂也。
段注篇,韵皆云:𩕾願二同。按《說文》義異。
从𩑋。𡚇聲。
段注亣部曰:𡚇讀若傿。魚怨切。十四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