讟
意思解释
讟
dú基本解释
①怨恨:“旦获~于群弟兮。”
②诽谤:“屈辱既加,则有怨恨,谤~之言出矣。”
③憎恶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怨恨。
讟,痛怨也。 怨讟动于民。
谤讟(诽谤,怨言)
hate;
2.诽谤。
今兹入郑,民不罢劳,君无怨讟。
slander;
国语辞典解释
讟
dú详细解释
动
1.怨恨。
《说文解字 · 誩部》:“讟,痛怨也。”《北史 · 卷三二 · 崔挺传》:“陈既主昏于上,人讟于下。”
2.诋毁、诽谤。
《左传 · 宣公十二年》:“民不罢劳,君无怨讟。”晋 · 杜预 · 注:“讟,谤也。”《隋书 · 卷七五 · 儒林传 · 何妥传》:“屈辱既加,则有怨恨,谤讟之言出矣。”
名
◎毁谤、怨恨的话。
《文选 · 张衡 · 思玄赋》:“且获讟于群弟兮,启金縢而后信。”
两岸词典解释
讟
dú详细解释
1.《书》怨恨。
陈既主昏于上,人讟于下(《北史‧卷三十二‧崔挺列传》)。
2.《书》怨言。
且获讟于群弟兮,启金縢而后信(《文选‧张衡‧思玄赋》)。
3.《书》诋毁;诽谤。
民不罢劳,君无怨讟(《左传‧宣公十二年》)。
外语翻译
- slander, utter evil words
- murmeln, raunen , verleumden, verlästern
- murmurer, calomni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古文: 㾄
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徒谷切;《正韻》:杜谷切,𡘋音獨。《說文》:痛怨也。徐鍇曰:象衆怨也,故从二言。《廣雅》:惡也。揚子《方言》:讟、咎,謗也。《郭註》:謗,言噂讟也。《左傳・昭元年》:民無謗讟。《杜註》:讟,誹也。《前漢・五行志》:怨讟動於民。【師古註】讟,痛怨之言。
注解
〔讟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上,康熙部首是言部。
〔讟〕字拼音是dú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誩、賣、;、讀、言。
〔讟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dú] ⑴ 怨恨:“旦获~于群弟兮。”⑵ 诽谤:“屈辱既加,则有怨恨,谤~之言出矣。”⑶ 憎恶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徒谷切頁碼第77頁,第14字續丁孫
讟
痛怨也。从誩𧸇聲。《春秋傳》曰:「民無怨讟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五反切駞谷反頁碼第216頁,第7行,第1字述
痛怨也。從誩𧶠聲。《春秋傳》曰:「民無怨讟。」
鍇注臣鍇曰:「象衆怨也,故從二言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徒谷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406頁,第3字許惟賢第183頁,第7字
痛怨也。
段注《方言》。讟,謗也。讟,痛也。二義相足。
从誩。𧶠聲。
段注徒谷切。三部。
《春秋傳》曰:民無怨讟。
段注《左傳》昭元年曰民無謗讟。八年曰:怨讟動於民。疑相涉而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