迓
意思解释
迓
yà基本解释
◎迎接。迎~。~之于门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言( chuò ),牙声。本义:迎接。
2.同“讶”。同本义。
迓,迎也。古本皆作讶。 子迓续乃命于天。 弗迓克奔。 迓晋侯于 新宫。
有失迎迓。
meet face to face; move towards;
3.溜走。
何曾敢与他和尚争锋,望着直南下便迓。
slip away;
国语辞典解释
迓
yà详细解释
动
1.迎接。
《左传 · 成公十三年》:“及侯丽而还,迓晋侯于新楚。”《宋史 · 卷一六四 · 韩世忠传》:“于是召梁氏入,封安国夫人,俾迓世忠,速其勤王。”
2.抵御、迎击。
《书经 · 牧誓》:“弗迓克奔,以役西土。”
外语翻译
- to go to meet, to receive, as a guest
- erhalten, retten
- aller au devant, rencontr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五駕切;《集韻》:魚駕切,𡘋音訝。《說文》:相迎也。《書・盤庚》:予迓續乃命于天。又,〈洛誥〉:旁作穆穆迓衡。【註】言迎治平也。
义又,通作訝。《周禮・秋官・訝士》〔註〕:訝,迎也,士官之掌迎四方賔客者。
义又,通作御。《詩・召南》:百兩御之。又,〈小雅〉:以御田祖。
又,通作衙。《周禮・夏官》田僕設驅逐之車。【註】驅禽使前趨獲,逆衙還之,使不得出圍。衙,本作御 —— 五嫁反。
考證
又通作衙。《周禮・夏官・田僕設驅逐之車註》驅禽使前趨獲,逆衙還之,使不得出圍。
謹照原文驅逐改驅逆。不得出圍改不出圍。
注解
〔迓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下,康熙部首是辵部。
〔迓〕字拼音是yà,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辶、牙,五行属土。
〔迓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言( chuò ),牙声。本义是迎接。
〔迓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à] ⑴ 迎接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吾駕切頁碼第72頁,第8字續丁孫
訝
相迎也。从言牙聲。《周禮》曰:「諸矦有卿訝發。」
迓
訝或从辵。
附注徐鍇繫傳作「諸侯有親訝也」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五反切顏咤反頁碼第203頁,第2行,第2字述
相迎也。《周禮》曰:「諸侯有卿訝也。」從言牙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《周禮》:『使將至,使卿訝。』謂以言辭迎而勞之也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203頁,第3行,第1字述
訝或從辵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吾駕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379頁,第1字許惟賢第170頁,第11字
相迎也。《周禮》曰:諸矦有卿訝也。
段注《秋官》掌訝職文。惟《周禮》作訝。他經皆作御。如詩百㒳御之。毛曰:御,迎也。以御田祖。箋云:御,迎也。書予御續乃命于天,弗御克奔,以役西土,御衡不迷,某氏皆訓迎。故衞包遂皆改爲迓。《士昏禮》媵御,《曲禮》大夫士必自御之,《穀梁傳》跛者御跛者,眇者御眇者,《列子》遇駭鹿御而擊之皆訓迎。則皆訝之同音假借。
从言。
段注迎必有言。故從言。
牙聲。
段注吾駕切。古音在五部。此下鉉增迓字。云訝或從辵。爲十九文之一。按迓俗字。岀於許後。衞包無識。用以改經。不必增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