謙
国语辞典解释
謙谦
qiān详细解释
形
◎敬让而不自大。
《书经 · 大禹谟》:“满招损,谦受益。”唐 · 魏征《论时政疏》:“念高危,则思谦冲以自牧。”
谦虚、谦卑、谦和。
名
◎《易经》卦名。六十四卦之一。艮(☶)下坤(☷)上。象内止外顺而终有成之义。
外语翻译
- humble, modest
- bescheiden, anspruchslos
- modest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古文: 𥡝
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苦兼切,歉平聲。《說文》:敬也。《玉篇》:讓也。《增韻》:致恭也,不自滿也。又,卦名。《易・謙卦》:謙亨,君子有終。【釋文】𤰞退爲義,屈己下物也。朱子《本義》:有而不居之義。《史記・樂書》:君子以謙退爲禮。
义又,姓。見《字彙》。
又,《集韻》或作嗛。《前漢・藝文志》:易之嗛嗛。【師古註】與謙同。又,司馬相如〈封禪書〉:陛下嗛讓而弗發也。《史記》作謙讓。
又,《正韻》:胡兼切 —— 與嫌同。《荀子・仲尼篇》:信而不處謙。【註】言得信於上,不處嫌疑,使人疑其作威福也。
又,《集韻》、《正韻》𡘋苦簟切,歉上聲 —— 安靜貌。《禮・大學》:此之謂自謙。【註】謙,讀爲慊 —— 慊之言厭也。【朱傳】謙,快也、足也。《韻會》:謙,與慊通。
又,《字彙》:苦劫切,音怯。《大學》義同。朱子讀。
义《六書統》一作𧫨。
注解
〔謙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上,康熙部首是言部。
〔謙〕字拼音是qiā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訁、兼。
〔謙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qiān] ⑴ 见“谦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苦兼切頁碼第71頁,第18字續丁孫
謙
敬也。从言𥡝聲。
附注楊樹達《積微居小學述林》:「敬,《說文》訓肅,主从心言之。謙字从言,義不相副。此許君泛訓,非勝義也。愚以兼聲聲類求之,謙蓋謂言之不自足者也。知者,兼聲之字多含薄小不足之義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五反切輕嫌反頁碼第201頁,第3行,第1字述
敬也。從言兼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謙猶嗛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苦兼切古音第七部頁碼第373頁,第4字許惟賢第168頁,第4字
敬也。
段注敬,肅也。謙與敬義相成。
从言。兼聲。
段注苦兼切。七部。謙或假嗛爲之。
白话解释
谦,表达对他人的恭敬。字形采用“言”作边旁,采用“兼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篆文。篆文從言、兼聲。隸書、楷書同。「謙」是恭敬禮讓而不自大的意思,言語最能直接表現,因此從「言」為義符。「兼」聲有兼義的功能,「兼」的本義是一手拿著兩束禾穀,引申為合併。一個人說話時能把對方的想法合併思考,就能替對方著想,自然就能謙虛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