痾
国语辞典解释
痾
ē详细解释
名
1.疾病。
《文选 · 潘岳 · 闲居赋》:“常膳载加,旧疴有痊。”《文选 · 谢灵运 · 登池上楼诗》:“徇禄反穷海,卧疴对空林。”
沉疴。
2.仇隙、旧仇。
《后汉书 · 卷七四下 · 袁绍传》:“愿捐弃百疴,追摄旧义,复为母子昆弟如初。”
外语翻译
- chronic illness; dysentery
- Krankheit, Leiden (S)
- maladie, maladi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:烏何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於何切,𡘋音阿。《玉篇》同「疴」,病也。《前漢・五行志》:及人謂之痾。痾,病貌,言𡩻深也。《後漢・五行志》:貌之不恭,是謂不肅。時則有下體生上之痾。潘岳〈閑居賦〉:常膳載加,舊痾有痊。
又,《集韻》:阿个切,音椏 —— 義同。
注解
〔痾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中,康熙部首是疒部。
〔痾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kē、ē,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疒、阿。
〔痾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kē] ⑴ 古同“疴”,病。⑵ 宿怨;旧仇。㈡ [ē] ⑴ 古同“屙”,排泄(粪便)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七下反切烏何切頁碼第245頁,第18字續丁孫
疴
異體痾
病也。从𤕫可聲。《五行傳》曰:「時卽有口痾。」
附注徐灝注箋:「痾與疴同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四反切一何反頁碼第629頁,第1行,第1字述
病也。從疒可聲。《五行傳》曰:「則有口痾。」
鍇注臣鍇曰:「疴猶倚也,因人之釁以生。《五行傳》𭄘向所作,演《尚書・洪範》之意也。五行有失,則有痾恙從之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七下反切烏何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第1391頁,第1字許惟賢第609頁,第1字
病也。
段注《鴻範五行傳》鄭注同。
从𤕫。可聲。
段注烏何切。十七部。
《五行傳》曰:時卽有口疴。
段注《五行傳》者,伏生《鴻範五行傳》也。言之不從。是謂不乂。時則有口舌之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