痺
疒部13画半包围结构U+75FA
国语辞典解释
痺痹
bì详细解释
名
◎一种神经性疾病。肢体失去感觉,不能随意活动。
小儿麻痺。古字作痹。
动
◎麻木、感觉迟钝。唐 · 杨嗣复《丞相礼部尚书文公权德舆文集序》:“元和五年冬,执政暴疾,既瘖且痺,未旬日而公作相。”宋 · 欧阳修《憎苍蝇赋》:“欲瞑而复警,臂已痺而犹攘。”古字作“痹”。
外语翻译
- paralysis, numbness
- paralysie, engourdissement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:府移切,音𤰞 —— 鳥名。《爾雅・釋鳥》:鷯鶉,其雄鵲,牝痺。《山海經》:柜山有鳥焉,其音如痺。
义《字彙》:與痿痹字不同。
注解
〔痺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中,康熙部首是疒部。
〔痺〕字拼音是bì,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疒、卑。
〔痺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pí] ⑴ 鸟名。雌鹑。㈡ [bì] ⑴ 同“痹”。⑵ 同“𤻖”。㈢ [bēi] ⑴ 通“卑”。低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