冶
意思解释
冶
yě基本解释
①熔炼金属。~炼。~铸。~金。
②好过分的装饰打扮(含贬义)~容(a。打扮得很妖艳;b。妖艳的容貌)。妖~。
③古同“野”~游(原指春天或节日里男女出外游玩,后专指狎妓)。
④姓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冫(古“冰”字),台( yí )声。以冰融化解释金属销熔。 段玉裁:“冰之融如铄金然,故炉铸亦曰冶。”本义:销熔。
2.同本义。
冶,销也。 冶,销铄也。 良冶之子。 冶铸煮盐。
冶铸(冶炼铜铁,铸造器物);冶锻(冶炼);冶人(犹冶工);冶工(铸造金属器物的工人);冶士(古代从事冶炼铸造的刑徒)
smelt(metal);
3.陶冶。
当是时,文王能陶冶天下之士。
cultivate; mould;
名词
1.熔炼金属或铸造器物的场所 。
冶监(掌管冶铸的官吏);冶家(以冶铸金属器物为生的人家)
smeltery;
2.通“野”。田野,郊原。
冶游步春露。 是以时人谓之冶葛。 不知身属冶游郎。
open country; the open; suburb;
3.姓。
形容词
1.艳丽。
美丽姚冶。 纨袖渐冶,王颜掩姱。
冶阳天(艳阳天);冶逸(容貌艳丽,神采飞扬);冶服(华丽的服装);冶丽(美丽异常;指美丽的女子);冶色(容颜美好)
gorgeous;
2.容态妖媚。
冶容诲淫。
冶由(妩媚的笑态);冶步(步态妖冶妩媚)
seductively charming;
3.通“野” 。
冶葛(野葛,毒草名。有时用以比喻狠毒之人)
wild;
国语辞典解释
冶
yě详细解释
动
1.镕铸金属。
唐 · 李峤《宝剑篇》:“吴山开,越溪涸,三金合冶成宝锷。”
冶金、冶铁。
2.造就、培养。
陶冶性情。
名
1.从事镕铸的工匠。
《礼记 · 学记》:“良冶之子,必学为裘。”《墨子 · 节用中》:“凡天下群百工,轮车鞼匏,陶冶梓匠,使各从事其所能。”
2.姓。如春秋时卫有冶廑。
形
◎美丽、妖媚。
《荀子 · 非相》:“乡曲之儇子,莫不美丽姚冶。”
冶艳、妖冶。
外语翻译
- smelt, fuse metals; cast, found
- duftete, gerochen (V), Ye (Eig, Fam), schmelzen, verhütten (von Metall)
- fondre (un métal)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羊者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以者切,𡘋音野。《說文》:消也。从仌,台聲。《三蒼》:冶,銷也。遭熱卽流,遇冷卽合;與冰同「志」,故字从冰。《正韻》:鎔也、銷也、鑄也。《韻會》爐鑄謂之冶,引《尸子》蚩尤造九冶。
义又,鑄匠曰冶。《前漢・董仲舒傳》:金之在鎔,惟冶者之所鑄。
义又,妖冶。《說文》:女態。《易・繫辭》:冶容誨淫。《正韻》:裝飾也。
义又,姓。《廣韻》:《左傳》衞大夫冶厪。
义又,《玉篇》:公冶,複姓。
义又,江南有梅根冶。《宋書・百官志》:江南有梅根及冶塘二冶。庾信〈枯樹賦〉:南陵以梅根作冶。孟浩然詩:火熾梅根冶。〇【按】此皆晉時冶官所居。楊愼謂冶卽野字,非。
又,《韻補》叶演女切,音與。齊武帝〈估客樂〉詩:昔經樊鄧役,阻潮梅根冶;深懷悵往事,意滿辭不敘。
又,叶鄔果切,音婐 —— 容也。謝惠連詩:酈生無文章,西施整妖冶;胡爲空耿介,悲哉君志瑣。
注解
〔冶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下,康熙部首是冫部。
〔冶〕字拼音是yě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冫、台,五行属土。
〔冶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冫(古“冰”字),台( yí )声。以冰融化解释金属销熔。 段玉裁:“冰之融如铄金然,故炉铸亦曰冶。”。本义是销熔。
〔冶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ě] ⑴ 熔炼金属⑵ 好过分的装饰打扮(含贬义)⑶ 古同“野”⑷ 姓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一下反切羊者切頁碼第383頁,第16字續丁孫
冶
銷也。从仌台聲。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『冶』字主要偏旁有鉼(似『二』形)、火、刀、口,以火銷鉼,鎔鑄金器(以刀代表器,刀也有聲符的功能),口形則似為飾符。以上四偏旁任意組合,至少留其二。『刀』旁或訛為『丩』旁,或以『斤』旁替代。秦漢文字保留『鉼』,『刀』旁則漸漸訛變為『厶』形,與『口』形結合,《說文》遂以為从『台』聲。从『台』聲可視為聲化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二反切羊者反頁碼第930頁,第4行,第2字述
消也。從仌台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木玄虚《海賦》曰:『陽冰不冶。』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一下反切羊者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282頁,第2字許惟賢第993頁,第2字
銷也。
段注銷者,鑠金也。仌之融如鑠金然。故鑪鑄亦曰冶。易。野容誨淫。陸德明本作冶容。按野,冶皆蠱之叚借也。張衡賦言妖蠱。今言妖冶。
从仌。台聲。
段注聲葢衍。台者,悅也。仌台悅而化。會意。冶今音羊者切。古音讀如與。在五部。或曰台雙聲也。故以爲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