㩃
扌部15画左右结构U+3A43
外语翻译
- to take or capture (a city, etc.), to gather or to collect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九輦切;《集韻》:九件切,𡘋音蹇。《說文》:拔取也,南楚語。引《楚辭》朝㩃阰之木蘭。
义或作搴,亦作攓,俗作𢷘。
注解
〔㩃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中,康熙部首是手部。
〔㩃〕字拼音是qiā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扌、寒。
〔㩃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qiān] ⑴ 拔取。后作“搴”。《説文•手部》:“㩃,拔取也,南楚語。《楚詞》曰:‘朝㩃批之木蘭。’”按:今本《離騷》作“搴阰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九輦切頁碼第405頁,第31字續丁孫
𢺦
異體㩃、𢷘、搴
拔取也。南楚語。从手𡫜聲。《楚詞》曰:「朝㩃阰之木蘭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三反切豈虔反頁碼第973頁,第5行,第3字述
拔取也。從手寒聲。《楚詞》曰:「朝㩃阰之木蘭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九輦切古音第九部頁碼第2420頁,第3字許惟賢第1052頁,第6字
拔取也。南《楚語》。
段注《莊子》至樂篇。攓蓬而取之。司馬注曰:攓,拔也。《方言》曰:攓,取也。南楚曰攓。又曰:楚謂之攓。
从手。𡫾聲。
段注九輦切。十四部。㩃攓二通。又音騫。
《楚辭》曰:朝㩃阰之木蘭。
段注阰各本作批。今依《韵會》。與《楚辭》合。但《說文》無阰字耳。句見《離騷》。王逸曰:搴,取也。阰,山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