繖
糹部18画左右结构U+7E56
国语辞典解释
繖
sǎn详细解释
名
1.遮蔽雨水或阳光的用具。
《集韵 · 上声 · 缓韵》:“繖,亦作伞。”《晋书 · 卷八三 · 王雅传》:“将拜,遇雨,请以繖入。”宋 · 陆游《镜湖女》诗:“女儿妆面花样红,小繖翻翻乱荷叶。”
2.丝绫。
《广韵 · 上声 · 旱韵》:“繖,繖丝绫。”
外语翻译
- umbrella, parasol, parachute
- Regenschirm, Schirm (S)
- paraplui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、《韻會》:蘇旱切;《集韻》:顙旱切;《正韻》:蘇𥳑切,𡘋音散。《說文・新附字》:蓋也。《廣韻》:繖,絲綾。今作繖蓋字。《史記・五帝紀》:舜乃以兩笠自扞而下去。【註】皇甫謐云:兩繖,繖,笠類。《晉書・王雅傳》:遇雨,請以繖入。
又,《廣韻》:蘇旰切;《集韻》:先旰切;《正韻》:先諫切,𡘋音散 —— 義同。
义《類篇》亦作𠍘、傘,《集韻》或作𢄻。
注解
〔繖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中,康熙部首是糸部。
〔繖〕字拼音是sǎ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糹、散。
〔繖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sǎn] ⑴ 同“伞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三上反切穌旱切頁碼第439頁,第30字續丁孫
𦇕
異體繖
蓋也。从糸𢿨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