銿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义《說文》同「鐘」。詳後鐘字註。
义又,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𡘋同「鏞」。詳後鏞字註。
注解
〔銿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戌集上,康熙部首是金部。
〔銿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zhōng、yōng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釒、甬。
〔銿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zhōng] ⑴ 古同“鐘”,古代一种打击乐器。㈡ [yōng] ⑴ 古同“镛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四上反切職茸切頁碼第468頁,第4字續丁孫
鐘
樂鐘也。秋分之音,物穜成。从金童聲。古者垂作鐘。
銿
鐘或从甬。
附注段玉裁改「物穜成」作「萬物穜成」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七反切之松反頁碼第1095頁,第5行,第1字述
樂鐘也,秋分之音也,物種成。從金童聲。古者垂作鍾。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1095頁,第5行,第2字述
鍾或從甬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四上反切職茸切古音第九部頁碼第2835頁,第2字許惟賢第1233頁,第2字
樂鐘也。
段注當作金樂也。
秋分之音。萬物穜成。故謂之鐘。
段注萬故謂之鐘五字今補。猶𡔷者春分之音,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𡔷。笙者《正月》之音,物生故謂之笙。管者十二月之音,物開地牙故謂之管也。鐘與穜曡韵。
从金。童聲。
段注職茸切。九部。經傳多作鍾。叚借酒器字。
古者𡍮作鐘。
段注葢出《世本》作篇。
鐘或从甬。
段注鐘柄曰甬。故取以成字。甬亦聲。
字形解说
字始見於金文,字形有從東,有增從目二系;字亦有與鍾字混。字用為樂鐘意,從金、童聲。戰國文字上承金文,其中的《包山楚簡》從目形,《睡虎地秦簡》則從東形。篆文字形因承秦簡。《說文》:「鐘,樂鐘也。秋分之音,萬物穜成,故謂之鐘。从金、童聲。」段注:「經傳多作鍾,叚借酒器字。」或體字從甬。此與鐘柄曰甬有關。隸楷以後字形均因承篆文而來。其中隸書亦習與鍾字混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規範字作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