肠
意思解释
肠腸
cháng基本解释
◎人或动物内脏之一,呈长管形,主管消化和吸收养分,分“大肠”、“小肠”等部。~子。~衣。肝~寸断。羊~小道。脑满~肥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形声。从肉,昜( yáng )声。本义:人和动物消化器官之一。
2.肠子或肠子制成的食品 。
小肠;肥肠;香肠。
intestine;
3.内心,情怀 。
心肠(用心;存心);肠肚(心思);肠荒(心慌意乱)
heart;
外语翻译
- intestines; emotions; sausage
- Darm (S, Med)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直良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仲良切,𡘋音長。《說文》:大小腸,藏府之二名也。《正字通》:大腸長二丈一尺,廣四寸,徑一寸,當臍右迴疉十六曲,盛穀一斗,水七升半。小腸長三丈二尺,廣二寸半,徑八分分之少半,左迴疉積十六曲,容穀二斗四升,水六升三合。《白虎通》:大腸,小腸,心肺府也。腸爲心肺主,心爲皮體主,故爲兩府也。《詩・大雅》:自有肺腸。《書・盤庚》:今予其敷心腹腎腸,歷吿爾百姓于朕志。
义又,《釋名》:暢也,言通暢胃氣也。
义又,《博雅》:詳也。
义又,羊腸,太行山坂名。《戰國策》:趙聞之起兵臨羊腸。《史記・趙世家》:羊腸之西。【註】太行山坂通名。南屬懷州,北屬澤州。
义又,無腸,國名。《山海經》:無腸之國,在深目東,其爲人長而無腸。
义又,馬腸,獸名。《山海經》:讙舉之山,雒水出焉,其中多馬腸之物。【註】馬腸,人面虎身,音如嬰兒。
义又,魚腸,劒名。見《三國蜀志》。
义又,草名。《博雅》:鹿腸,𤣥蔘也。【又】馬腸,亦草名,葉似桑。見《山海經》讙舉之山註。
义又,黃腸,槨名。《後漢・梁商傳》:賜黃腸玉匣。【註】以栢木黃心爲槨也。又,〈禮儀志〉:治黃腸題凑、便房如禮。
注解
〔腸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下,康熙部首是肉部。
〔腸〕字拼音是cháng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⺼、昜。
〔腸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cháng] ⑴ 见“肠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四下反切直良切頁碼第129頁,第31字續丁孫
腸
大小腸也。从𠕎昜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八反切宙良反頁碼第335頁,第3行,第1字述
大小腸也。從肉昜聲。
鍇注臣鍇按:《白虎通》:心之府也。膀爲胃紀也,心爲支體。心故有兩府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四下反切直良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672頁,第4字許惟賢第300頁,第1字
大小腸也。
段注《白虎通》曰:大腸小腸,心之府也。心者,主禮。禮者,有分理。腸之大小相承受也。腸爲胃紀。胃爲脾府。心爲支體主。故有兩府。《素問》曰:大腸者,傳道之官。變化出焉。小腸者,受盛之官。化物出焉。按所引《白虎通》從顏氏《急就篇》注所引也。藏府古通偁。如《周禮》注五藏倂胃,旁光,大腸,小腸爲九藏是也。
从肉。昜聲。
段注直良切。十部。
白话解释
肠,大小肠。字形采用“肉(月)”作边旁,采用“昜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,左「肉」右「昜」。篆文從肉、昜聲。從「肉」表示與人或動物有關;「昜」表示音讀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隸書右邊誤變成「易」。楷書從篆文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