澌
意思解释
澌
sī基本解释
①尽。~灭。
②流水:“候吏还白,河水流~”。
③古同“嘶”,声音沙哑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水,斯声。本义:水尽。
2.同本义。
澌,水索也。
dry up;
3.引申为凡物竭尽之称。消亡。
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,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,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。
澌灭(消灭干净);澌流(流淌,流水);澌亡(灭绝消亡);澌泯(消失);澌涣(消散);澌静(消失而归于平静)
totally disappear;
名词
1.解冻时河中流动的冰块。
候吏还白,河水流澌,无船,不可济。
ice floating on a river during the spring thaw;
2.死尸。
出见负豕于涂,腐澌于沟,不以为凶者,洿辱自在彼人,不着己之身也。
corpse;
3.泛指冰。
喜轻澌初绽微和渐入。
ice;
国语辞典解释
澌
sī详细解释
动
◎竭尽、灭绝。
宋 · 欧阳修《送徐无党南归序》:“草木鸟兽之为物,众人之为人,其为生虽异,而为死则同,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。”
名
◎解冻时漂流的冰块。
《楚辞 · 屈原 · 九歌 · 河伯》:“与女游河之渚,流澌纷兮将来下。”唐 · 韩愈《寄崔二十六立之》诗:“还归非无指,灞渭扬春澌。”
状
◎参见“澌澌”条。
外语翻译
- to exhaust; to drain dry
- absaugen, auspumpen
- épuisé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息移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相支切;《正韻》:相咨切,𡘋音斯。《說文》:水索也。揚子《方言》:澌,盡也。
又,《集韻》:山宜切,音釃 —— 義同。
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先齊切,音西 —— 與嘶同,本作𤺊。《說文》:散聲也。【徐曰】若今謂馬鳴爲嘶也。
又,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斯義切;《正韻》:息漬切,𡘋音賜 —— 亦水索也。
义與凘別。凘爲流水之凘,俗誤作澌。
考證
與凘別。凘爲流水之凘,俗誤作澌。
謹按說文凘流冰也流水改流冰。
注解
〔澌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上,康熙部首是水部。
〔澌〕字拼音是sī,左中右结构,可拆字为氵、斯,五行属水。
〔澌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水,斯声。本义是水尽。
〔澌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sī] ⑴ 尽⑵ 流水:“候吏还白,河水流~”。⑶ 古同“嘶”,声音沙哑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息移切頁碼第372頁,第22字續丁孫
澌
水索也。从水斯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一反切先剌反頁碼第912頁,第2行,第1字述
水索也。從水斯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索,盡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息移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2235頁,第2字許惟賢第972頁,第8字
水索也。
段注《方言》曰:澌,索也。郭注云:盡也。按許說其本義。楊說其引伸之義也。索訓盡者,索乃𡩡之假借字。入室搜𡩡,有盡意也。《方言》曰:鋌,賜也。賜者,澌之假借。亦作儩。
从水。斯聲。
段注息移切。十六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