診
外语翻译
- examine patient, diagnose
- ärztliche Untersuchung (S), (einen Patienten) untersuchen (V)
- diagnostiquer (une maladie), examiner, auscult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玉篇》、《唐韻》:之忍切;《廣韻》:章忍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止忍切,𡘋音軫。《說文》:視也。《玉篇》:驗也。《後漢・王喬傳》:詔上方診視。【註】診亦視也。《莊子・人閒世》:匠石覺而診其夢。【註】占驗也。
又,《廣韻》:𠋫脈也。《史記・倉公傳》:診切其脈。《前漢・藝文志》:論病以及國,原診以知政。【註】診,視驗。謂視其脈及色𠋫也。
又,《玉篇》:除刃切;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直刀切,𡘋音陣 —— 義同。
又,叶知鄰切,軫平聲。《急就章》:變鬬殺傷捕伍鄰,亭長游徼共雜診。
义《集韻》或作䝩。
注解
〔診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上,康熙部首是言部。
〔診〕字拼音是zhě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訁、㐱。
〔診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zhěn] ⑴ 见“诊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直刃切、之忍切頁碼第76頁,第17字續丁孫
診
視也。从言㐱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五反切遅鎮反頁碼第214頁,第5行,第2字述
視也。從言㐱聲。
鍇注臣鍇按:《史記・倉公傳》曰:「診脈。」言視脈也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直刃切、之刄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第401頁,第5字許惟賢第181頁,第7字
視也。
段注《倉公傳》診脈,視脈也。從言者,醫家先問而後切也。
从言。㐱聲。
段注直刃切。又之刃切。十二部。
白话解释
诊,观察、辨析。字形采用“言”作边旁,采用“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。戰國文字從言、㐱聲。篆文、楷書同。「診」的本義為醫者察看、徵驗,即看診、診療,必需用言語問診,因此「診」字從「言」表義;從「㐱」聲則沒有兼義功能,據《說文》,「㐱」的本義為「稠髮」,即「頭髮濃密」,這和「看診、診療」無關,因此「診」從「㐱」聲不兼義。但是,我們如果把「㐱」聲看成是「沴」聲的假借(或者看成「沴」省聲),那就兼義了。「沴」有惡氣、災病的意思,「看診、診療」就是要找出病人的「惡氣、災病」,因此「診」字從「沴」省聲應該有兼義的功能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