𣅜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集韻》:居諧切 —— 與皆同。詳白部皆字註。
注解
〔𣅜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辰集上,康熙部首是日部。
〔𣅜〕字拼音是jiē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比、日。
〔𣅜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jiē] ⑴ 同“皆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四上反切古諧切頁碼第109頁,第1字續丁孫
皆
異體𣅜
俱詞也。从比从。
附注林義光《文源》:「从非義,从之字古多从口,『皆』,二人合一口,僉同之象,从口之字古多變从曰。」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甲骨文从[⿰]、从口作『[⿱⿰口]』,或省作『[⿵口]』、『[⿱⿰𣦵𣦵口]』。西周早期金文从『从』从『甘』,戰國金文或从、从甘。」秦隸把『从』形改成『比』形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七反切古諧反頁碼第285頁,第1行,第1字述
俱辭也。從比,從。
鍇注臣鍇曰:「比皆也,會意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四上反切古諧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544頁,第4字許惟賢第244頁,第2字
俱䛐也。
段注《司部》曰:䛐者,意内而言外也。其意爲俱。其言爲皆。以言表意,是謂意内言外。《人部》俱下曰皆也,是謂轉注。又偕下曰一曰俱也。則音義皆同。
从比。从。
段注从比會意。古諧切。十五部。
白话解释
皆,口径一致。字形采用“比、白”会义。
字形解说
「皆」字甲骨文作從「口」、從「」,或作從「口」、從二「
」,或簡省成從口、從二「歹」。古文字學家懷疑是從「口」、「
」聲的字,若此,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金文則將甲骨文的「
」改成「从」。戰國文字「从」又可作「比」,從此「皆」字上半就寫成從「比」。下半部分,金文、戰國文字都從「甘」,表示人人都這麼說的意思,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。篆文、楷書從「白」。隸書從「曰」。《說文》解釋為「俱詞也。从比从白」,即能比並自我,有志一同的意思。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