顩
頁部22画左右结构U+9869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𡘋魚檢切,音广。《玉篇》:《說文》云𪙊貌,《倉頡》云狹面銳頤之貌。
又,《集韻》:丘檢切,杴上聲 —— 顩顩,面不平也。或作𩒯、𩑳㊟〔《集韻》本作「顩𩖆,面不平也。或作𩒣、𩑳」,並參頁1338「𩖆」字注〕。
又,呼濫切,音顣 —— 頑顩,癡貌。
又,《廣韻》:直稔切;《集韻》:丘甚切,𡘋音顉。《廣韻》:顩頤,𨢄貌。《集韻》:頤上曲曰顩。或从金㊟〔《集韻》本作「頤曲上曰顩。或从金」〕。
又,《集韻》:丘凡切,凵平聲 —— 義同。
注解
〔顩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戌集下,康熙部首是頁部。
〔顩〕字拼音是yǎ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僉、頁。
〔顩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ǎn] ⑴ 牙齿暴露不齐,俗称“暴牙齿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九上反切魚檢切頁碼第292頁,第21字續丁孫
顩
𪙊皃。从𩑋僉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七反切件檢反頁碼第731頁,第4行,第3字述
𪙊皃。從頁僉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九上反切魚檢切古音第七部頁碼第1666頁,第5字許惟賢第731頁,第5字
𪙊皃也。
段注𪙊者,齒差也。篇,韵皆云:𩑳顩,不平也。𩑳邱檢切。字當作[⿰𢆉頁]。𢆉聲。按許說顩之本義。《文選・解嘲》顩頤,乃假顩爲䫡也。
从𩑋。
段注齒差必形於外。故从𩑋。
僉聲。
段注魚檢切。七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