波
意思解释
波
bō基本解释
①水面振荡起伏的运动。~浪。~涛。~澜。~光。~纹。~荡。推~助澜。~及(影响到,牵涉到)。
②物理学上指振动在物质中的传播能量递进的一种形式。电~。光~。超声~。~长。~段。~速。~谱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形声。从水,皮声。本义:波浪,水自身涌动而成波动的水面。
2.同本义。
波,水涌流也。 规有摩而水有波。 起波涛。 河渭为之波荡。 扬素波而挥连珠兮。 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。 洪波涌起。
波磔(向右下捺的一笔叫磔,波浪形的叫波磔);波查(苦难;折磨);波平如镜(水面平静如镜);波臣为虐(指水灾);波骇(水波激烈动荡。引申为受到震撼);波峭(指岩石或屋宇的曲折峻峭。后用以形容人物的威仪俊伟有风致)
wave;
3.涌流的水;流水。
长桥卧波。
波路(水路;航路);波流(水流;支流);波神(水神)
flowing water;
4.风波。比喻事情的意外变化 。
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;轩然大波。
sudden turn of events;
5.目光流转;流转的目光。
目流睇而横波。
眼波(形容流动如水波的眼睛);秋波(比喻美女的眼睛);波俏(俏丽)
look;
动词
1.激荡,起水波。
洞庭波兮木叶下。
波腾(波浪涌起的样子。多比喻众议激烈);波靡(随波起伏,顺风而倒);波荡。
wave; ripple;
2.波及,推而及之。扩散 。又
波及无辜(牵连到无罪的人);波累(连累;牵累);波害(扩散其害);波扰(波动烦扰)
spread;
3.奔;逃跑。
各自波逃,信脚而走。
波波(劳苦奔波的样子);波波碌碌(奔走忙碌的样子);波逃(逃跑)
run;
国语辞典解释
波
bō详细解释
名
1.水因涌流或风力振荡所产生的起伏现象。
水波、海波。
2.比喻目光。
《文选 · 宋玉 · 神女赋》:“望余帷而延视兮,若流波之将澜。”
眼波、秋波。
3.物理学上指由弹性体振动所产生像波浪一样起落的现象。
音波、电波。
4.永字八法之一。
唐 · 张彦远《法书要录 · 卷一 · 王右军题卫夫人笔阵图后》:“每作一波,常三过折笔。”
5.量词。计算接续情势的单位。
第三波、一波又一波的攻势。
6.姓。如汉代有波俊。
动
1.跑。
明 · 李翊《俗呼小录 · 卷一》:“跑谓之波。”
奔波。
2.逃。
《法苑珠林˙卷二六》引南齐˙王琰《冥祥记》:“苏峻之乱,都邑人士皆东西波迁。”《乐府诗集 · 卷二五 · 企喻歌辞 · 横吹曲辞五 · 四曲之一》:“鹞子经天飞,群雀两向波。”
助
◎元曲科白中常用作语助词,置于句中或句末。
元 · 王实甫《西厢记 · 第三本 · 第一折》:“心波学士!我愿为之,并不推辞,自有言语。”
两岸词典解释
波
bō详细解释
1.起伏动荡的水面。
波涛、水波荡漾、碧波万顷。
2.比喻突然发生的意外变化。
风波、轩然大波、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。
3.比喻明澈流转的目光。
眼波、秋波、昔时横波目,今作流泪泉。
4.物理学上指振动在介质(如水、空气等)中的传播过程,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。也作“波动”。
5.姓。
外语翻译
- waves, breakers; undulations
- Schwingung, Welle
- onde, vague (d'eau), sein, poitrin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博禾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逋禾切,𡘋音皤。《說文》:水涌流也。《爾雅・釋水》:大波爲瀾,小波爲淪,直波爲徑。
义又,水名。《水經注》:波水,出霍陽西川大嶺東谷。
义又,澤名。《書・禹貢》:滎、波既豬。《周禮・夏官・職方氏》:豫州,其川滎、雒,其浸波、溠。【註】波讀爲播。
义又,洛之別名。《爾雅・釋水》:水自洛出爲波。
义又,潤也。《左傳・僖二十三年》:晉公子曰:其波及晉國者,君之餘也。
义又,搖動也。《莊子・外物篇》:且以狶韋氏之流,觀今之世,其孰能不波。
义又,目光曰波。曹植〈洛神賦〉:托微波以通辭。
义又,金波,月光也。《前漢・郊祀歌》:月𥠇𥠇以金波。
义又,沸波,鳥名。《禽經》:王睢㊟〔「睢」字為「雎」字形誤。「王睢」應作「王雎」〕,魚鷹也,《詩》謂之睢㊟〔應為「雎」字〕,《淮南子》謂之沸波。
义又,偃波,書名。歐陽詢《書法》:偃波書,卽版書;狀如連文,謂之偃波。
义又,流波,山名,在東海中。見《山海經》。
义又,長年之稱。范成大《吳船錄》:蜀中稱尊者爲波,祖及外祖皆曰波。
义又,李翊《俗呼小錄》:跑謂之波,立謂之站。
义又,縣名。《前漢・地理志》:河內有波縣。
义又,郡名。《廣輿記》:寧波府屬浙江,本越甬東地,隋曰越州,唐曰明州,明曰寧波府。
又,《集韻》:班麋切;《正韻》:逋眉切,𡘋音羆 —— 與陂同,阪也。一曰澤障也。《前漢・江都易王傳》:後游雷波天大風。【註】波讀爲陂。
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彼義切,音賁 —— 循行水也。《前漢・西域傳》:傍南山北,波河。
注解
〔波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上,康熙部首是水部。
〔波〕字拼音是bō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氵、皮,五行属水。
〔波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水,皮声。本义是波浪,水自身涌动而成波动的水面。
〔波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bō] ⑴ 水面振荡起伏的运动⑵ 物理学上指振动在物质中的传播能量递进的一种形式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博禾切頁碼第367頁,第2字續丁孫
𣴫
異體波
水涌流也。从水皮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一反切補陁反頁碼第899頁,第2行,第1字述
水涌流也。從水皮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博禾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第2192頁,第2字許惟賢第954頁,第2字
水涌流也。
段注《左傳》。其波及晉國者。荘子。夫孰能不波。皆引伸之義也。又假借爲陂字。見《漢書》。
从水。皮聲。
段注博禾切。十七部。
白话解释
波,水的涌流形成的节奏。字形采用“水”作边旁,“皮”是声旁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。戰國文字、篆文、隸書、楷書的形構皆係從水、皮聲。從水,表示與水相關;皮聲,表示音讀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