遁
意思解释
遁
dùn基本解释
①逃避,躲闪。~去。~辞。~世。~北。
②隐,消失。~迹。~隐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辵( chuò ),盾声。本义:逃避。
2.同本义。
遁,迁也。 遁,避也。 遁,犹回避也。 阳遁而不能蒸。 平当逡遁有耻。
遁隐(避世隐居);遁天(逃遁天理,违背自然);遁命(逃避任命);遁俗(犹言逃避世俗);遁避(犹逃避)
evade;
3.逃跑,逃走。
一曰逃也。 晋将遁矣。 敌弃炮仓皇遁。 虎大骇,远遁。
遁世离群(逃离人世,过隐居生活);遁亡(逃亡);遁退(逃跑退却);遁奔(逃奔)
flee; escape;
4.迁移 。
遁思(迁移;离去)
move;
5.隐匿 。
遁疚(隐藏的疾病);遁隐(隐藏);遁影(隐藏形影);遁疾(隐藏的疾病)
hide;
6.隐避;隐居 。
遁夫(隐居之人);遁身(隐居);遁居(隐居)
live in seclusion;
7.放纵;淫逸 。
遁乐(淫纵逸乐);遁逸(放纵;不可约束)
loose; wanton;
8.失 。
遁逸(散失);遁舍(犹舍弃)
lose;
9.欺 。
遁饰(欺蒙掩饰)
deceive;
国语辞典解释
遁
dùn详细解释
动
1.逃走。
《左传 · 襄公十八年》:“丙寅晦,齐师夜遁。”
逃遁、尿遁、地遁、远遁。
2.逃避。
《史记 · 卷一二二 · 酷吏传 · 序》:“昔天下之网尝密矣,然奸伪萌起,其极也,上下相遁,至于不振。”
3.隐匿。
《后汉书 · 卷八一 · 范冉传》:“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,徒行敝服,卖卜于市。”
外语翻译
- hide, conceal oneself; escap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古文: 𨔡 、 𨘹 、 𨙆
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:徒困切;《正韻》:杜困切,𡘋音鈍。《說文》:遷也。《玉篇》:逃也。《左傳・僖二十八年》:曳柴而遁。
义又,《廣韻》:隱也、去也。《詩・小雅》:勉爾遁思。《後漢・郅惲傳》:南遁蒼梧。
义又,迴避也。《後漢・杜林傳》:上下相遁。【註】謂上下相匿以文避去也。
义又,遁甲。《後漢・方術傳》:推六甲之隂而隱遁也。
又,《廣韻》:徒損切;《集韻》:杜本切;《正韻》:徒本切,𡘋音囤 —— 義同。
又,《集韻》:七倫切;《正韻》:詳倫切 —— 𡘋與巡同。《前漢・平當傳》:逡遁有恥。
义又,與逡通。《前漢・賈誼・過秦論》:遁巡不敢進。
义《說文》亦作遯。
考證
《後漢・杜林傳》上下相遁。〔註〕謂上下相匿以文避去也。
謹照原文避去改避法。
注解
〔遁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下,康熙部首是辵部。
〔遁〕字拼音是dùn,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辶、盾,五行属火。
〔遁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辵( chuò ),盾声。本义是逃避。
〔遁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dùn] ⑴ 逃避,躲闪⑵ 隐,消失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二下反切徒困切頁碼第53頁,第18字續丁孫
遁
遷也。一曰逃也。从辵盾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四反切徒寸反頁碼第161頁,第1行,第1字述
遷也。一曰逃也。從辵盾聲。
鍇注臣鍇按:《尚書》殷高宗曰:「旣乃遁于荒野。」是「遷于荒野」也,當作此遁。今文《尚書》借遯字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二下反切徒困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第285頁,第8字許惟賢第128頁,第1字
遷也。
段注此字古音同循。遷延之意。凡逡遁字如此。今之逡巡也。《儀禮》鄭注用逡遁十有一。
一曰逃也。
段注此別一義。以遁同遯。葢淺人所增。
从辵。盾聲。
段注徒困切。十三部。
白话解释
遁,迁徙隐居。一种说法认为,“遁”是“逃”的意思。字形采用“辵”作边旁,“盾”作声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