遯
辶部14画半包围结构U+906F
意思解释
遯
dùn基本解释
①六十四卦之一,卦形为䷠艮下乾上。《易•遯》:“天下有山,遯。君子以遠小人,不惡而嚴。”
②同“遁”。《説文•辵部》:“遯,逃也。”《玉篇•辵部》:“遁,退還也,隱也。遯,同遁。”《易•序卦》:“物不可以久居其所,故受之以遯。遯者,退也。”
外语翻译
- deceive, hide, conceal; flee
- entkommen, entgehen , untertauchen, verschwinden
- s'enfuir, se cacher, disparaître, échapp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义《集韻》:遁本字。《易・遯卦》:天下有山遯,君子以遠小人,不惡而嚴。《書・微子》:我不顧行遯。
义又,《韻會》:水名。夜郎縣有遯水。餘詳前遁字註。
注解
〔遯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下,康熙部首是辵部。
〔遯〕字拼音是dùn,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辶、豚。
〔遯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dùn] ⑴ 六十四卦之一,卦形为䷠艮下乾上。《易•遯》:“天下有山,遯。君子以遠小人,不惡而嚴。”⑵ 同“遁”。《説文•辵部》:“遯,逃也。”《玉篇•辵部》:“遁,退還也,隱也。遯,同遁。”《易•序卦》:“物不可以久居其所,故受之以遯。遯者,退也。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二下反切徒困切頁碼第54頁,第18字續丁孫
𨘹
異體遯
逃也。从辵豚聲。
附注徐鍇繫傳作「从辵,豚聲。」田吳炤二徐箋異:「《孟子》:『如追放豚。』遯既从豚,可從會意。」王念孫讀說文記:「遯字古音豚,故从豚得聲……今削去『聲』字,非是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四反切徒寸反頁碼第157頁,第4行,第2字述
逃也。從辵豚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二下反切徒困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第293頁,第4字許惟賢第131頁,第5字
逃也。
段注鄭注《周易》曰:遯者,逃去之名。
从辵。豚聲。
段注徒困切。十三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