訆
意思解释
訆
jiào基本解释
①同“叫”。大声呼叫。《山海經•北山經》:“(灌題之山)有獸焉,其狀如牛而白尾,其音如訆,名曰那父。”
②鸣叫。《廣雅•释詁二》:“訆,鳴也。”
③妄言。《玉篇•言部》:“訆,妄言也。”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玉篇》:公弔切;《唐韻》:古弔切;《集韻》:吉弔切,𡘋音叫。《說文》:大呼也。《左傳・襄三十年》:或訆於宋大廟。今本作叫。
义又,《博雅》:鳴也。《山海經》:灌題山有獸,狀如牛而白尾,其音如訆,名曰那父。【註】訆,如人呼喚。
义又,《玉篇》:妄言也。
义《正字通》與叫、噭𡘋同。
注解
〔訆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上,康熙部首是言部。
〔訆〕字拼音是jiào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訁、丩。
〔訆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jiào] ⑴ 同“叫”。大声呼叫。《山海經•北山經》:“(灌題之山)有獸焉,其狀如牛而白尾,其音如訆,名曰那父。”⑵ 鸣叫。《廣雅•释詁二》:“訆,鳴也。”⑶ 妄言。《玉篇•言部》:“訆,妄言也。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古弔切頁碼第74頁,第22字續丁孫
訆
大呼也。从言𠃚聲。《春秋傳》曰:「或訆于宋大廟。」
附注按:今《左傳・襄公三十年》「訆」作「叫」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五反切見弔反頁碼第210頁,第6行,第1字述
大呼也。從言丩聲。《春秋傳》曰:「或訆于宋太廟。」
鍇注臣鍇按:《山海經》曰:「鳥其鳴其訆。」字如此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古弔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393頁,第5字許惟賢第177頁,第9字
大嘑也。
段注與《㗊部》嘂,《口部》叫音義皆同。
从言。丩聲。
段注古弔切。三部。
《春秋傳》曰:或訆于宋大廟。
段注襄三十年文。今傳作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