肿
意思解释
肿腫
zhǒng基本解释
◎皮肉浮胀。~胀。~瘤。~痛。浮~。红~。脓~。臃~。
详细解释
名词
◎(形声。从肉,中(重)声。本义:痈) 同本义 肿,痈也。——《说文》肉暴长曰肿。——《论衡·状留》肿疡。——《周礼·疡医》。注:“痈而上创者。”郁处头,则为肿为风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尽数》疡医掌肿疡。——《周礼·天官》。郑玄注:“肿疡,痈而上生疮者”
carbuncle;
动词
◎浮胀;肿胀。
看那店主人,打的半边脸都肿了,半日挣扎不起。
肿泄(病名。腹泻及手足浮肿);肿哙(虚肿);肿疡(痈;毒疮);肿病(病名。即水肿。通称浮肿)
swell;
外语翻译
- swell; swollen; swelling
- geschwollen (V)
- enfler, gonfl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之隴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主勇切,𡘋音種。《說文》:癰也。《廣韻》:疾也。《周禮・天官・瘍醫》:掌腫瘍、潰瘍、金瘍、折瘍之祝藥,劀殺之齊。【註】腫瘍,㿈而上生創者。《爾雅・釋訓》:腫足爲尰。【疏】膝之下有瘡腫,是涉水所爲。
义又,膚肉浮滿也。《史記・倉公傳》:後五日當𦡈腫。《前漢・五行志》:公閉門而泣之,目盡腫。《後漢・梁皇后紀》:從閒以來,加以浮腫。
义又,《釋名》:腫,鍾也,寒熱氣所鍾聚也。
义又,《增韻》:脹也。《管子・輕重篇》:無鹽則腫。
义又,瘣也。《周禮・冬官・考工記・輪人》:旁不腫。【註】瘣也。
注解
〔腫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下,康熙部首是肉部。
〔腫〕字拼音是zhǒng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⺼、重。
〔腫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zhǒng] ⑴ 见“肿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四下反切之隴切頁碼第131頁,第19字續丁孫
腫
癰也。从𠕎𡍺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八反切之勇反頁碼第339頁,第6行,第1字述
癰也。從肉重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四下反切之隴切古音第九部頁碼第685頁,第3字許惟賢第305頁,第10字
癰也。
段注《𤕫部》曰:癰,腫也。《瘍醫》注曰:腫瘍癰而上生創者。按凡膨脹粗大者謂之雍腫。《生民・毛傳》。種,雍腫也。《莊子》說木盤癭曰雍腫。雍俗作擁。
从肉。重聲。
段注之隴切。九部。
白话解释
肿,臃肿。字形采用“肉(月)”作边旁,采用“重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篆文,從肉、重聲。從「肉」,表示與動物身體有關;「重」表示音讀。楷書從篆文來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