㼰
瓦部13画左右结构U+3F30
外语翻译
- an earthenware jar with a small mouth and two or four ears; used to store water for fire prevention in ancient times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部迷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騈迷切,𡘋音鼙。《說文》:罌謂之㼰。《廣韻》:瓦器。揚子《方言》:罃謂之㼰。
又,《集韻》:頻彌切,音陴 —— 義同。
又,《集韻》:部鄙切,音否。《博雅》:㼰甁也。【釋文】步美反。
注解
〔㼰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上,康熙部首是瓦部。
〔㼰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é、pí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卑、瓦。
〔㼰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pí] ⑴ 古代盛水防火的瓦器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二下反切部迷切頁碼第426頁,第24字續丁孫
㼰
罌謂之㼰。从瓦卑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四反切頻兮反頁碼第1017頁,第7行,第1字述
罌謂之㼰。從瓦𤰞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二下反切部迷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2553頁,第4字許惟賢第1109頁,第6字
罌謂之㼰。
段注《方言》、《廣雅》罌皆作甇。
从瓦。卑聲。
段注部迷切。十六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