视
意思解释
视視
shì基本解释
①看。~觉。~力。~野。鄙~。注~。近~。~而不见。熟~无睹。
②亲临某事。~事。~察。
③看待。藐~。重~。等闲~之。
④看望。探~。省( xǐng )~。
⑤比照:“天子之卿受地~侯”。
⑥古同“示”,表明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会意兼形声。从见示,示亦声。见,看见。示,表现。本义:看。
2.同本义。
视,瞻也。 天视自我民视,天听自我民听。 目不能徧视,手不能徧操。 子兴视夜。 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。 熟视之。 然往来视之,觉无异能者。 撤屏视之,一人、一桌、一椅、一扇、一抚尺而已。 穆公使视客馆,则束载、厉兵、秣马矣。
视探(看望,探望);视瞻(顾盼的目光);视日(观日影而察早晚时刻;注视太阳);视远步高(高视阔步);视习(见习)
look at;
3.考察,察看,审察。
视其所以。 下视其辙,登轼而望之。 窥镜而自视,又弗如远甚。
视师(视察军队);视草(检视天子所写文词诏令的草稿);视药(查看汤药);视荫(观察日影)
inspect;
4.治理,处理。
崔子称疾不视事。
视朝(天子朝临治理政事);视篆(古代官印皆用篆文,故官吏上任治事称“视篆”)
administer; treat;
5.看待。
弃其妇,致郁郁死,是芋视乃妇也。 子孙视之不甚惜,举以予人,如弃草芥。 然言其户,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。
视遇(看待,照顾);视同膜外(视若无睹;漠不关心);视民如伤(将百姓的疾苦看作自己的伤痛);视为同路人;视伟(看重)
regard; look upon;
6.通“示”。向…表示。
指视我。 视民不奢。 视民不恌。 亦视项羽无东意。
视化(显示教化。视,同“示”)
show;
7.比照。
环顾国内,贼氛方炽,杌陧之象,视清季有加。
视秩(比照品级次第)
compare;
8.效法。
王懋乃德,视乃厥祖。
视效(仿效;效法)
imit;
9.接纳。
故君子于有馈者,弗能见,则不视其馈。
admit;
10.照顾,照看 。
视护(照看护理);视濯(古代祭祀时照料洗濯祭器);视寝(侍寝);视养(照料养育);视候(看望,问安)
care for;
11.发令 。
视师(督率军旅);视撝(指挥。视与指通)
give order;
名词
1.眼;眼力;视线。
吾见其难为,怵然为戒,视为止,行为迟。 左手抚炉,炉上有壶,其人视端容寂,若听茶声然。
视流(目光流转,不专注于一物);视躁(目光不定的样子);视端(目光端正)
sight; vision;
2.水名。即“涀水” 。在河南省叶县西。
Shi River;
外语翻译
- look at, inspect, observe, see
- anschauen (V)
- vue, vision, regarder, voir, regarder attentivement, inspecter, considér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古文: 𥄙 、 眡 、 𥄚 、 𥅭 、 𥉙 、 眎 、 𤋇
《集韻》:時利切;《韻會》:是義切;《正韻》:時吏切,𡘋音嗜。《說文》:瞻也。《博雅》:明也。《易・履卦》:視履考祥。《書・大甲》:視遠惟明。
义又,《字彙》:看待也。《左傳・成三年》:鄭賈人如晉,荀罃善視之。
义又,《博雅》:效也。《書・大甲》:視乃厥祖。【疏】言當法視其祖而行之。
义又,《小爾雅》:比也。《左傳・襄二十七年》:季武子使謂叔孫以公命,曰視邾滕。【註】欲比小國。《禮・檀弓》:公室視豐𥓓。【疏】言視者不正相當,比擬之辭也。
义又,猶納也。《禮・坊記》:君子於有饋者弗能見,則不視其饋。【註】不視,猶不納也。
义又,猶敎也。《儀禮・鄕射禮》:命釋獲者設中,遂視之。【註】視之,當敎之。
义又,《釋名》:視,是也,察是非也。
义又,《禮・曲禮》:兔曰明視。【疏】兔肥,則目開而視明也。又,《儀禮・士虞禮》:明齊溲酒。【鄭註】明齊,當爲明視,兔腊也。
义又,《山海經》:狄山有視肉。【註】聚肉,形如牛肝,有兩目也。食之無盡,尋復更生如故。
义又,山水名。《山海經》:帝囷山東南五十里,曰視山。【又】葴山,視水出焉。【註】或曰:視宜爲瀙。瀙水,今在南陽。
义又,人名。陶潛《羣輔錄》:伏羲六佐,其一曰視默,主災惡。
义又,姓。見《姓苑》。
义又,通作示。《詩・小雅》:視民不恌。【箋】視,古示字。《前漢・高帝紀》:視項羽無東意。《史記》作示。【師古註】《漢書》多以視爲示,古字通用。
又,《廣韻》:承矢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善旨切;《正韻》:善指切,𡘋嗜上聲 —— 義同。
又,《玉篇》:看也。《書・洪範》:五事,二曰視。【疏】視,常止反。
又,《詩・小雅》「小人所視」,叶上矢履。
注解
〔視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上,康熙部首是見部。
〔視〕字拼音是shì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礻、見。
〔視〕字造字法是會意兼形聲。从見示,示亦聲。見,看見。示,表現。本义是看。
〔視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shì] ⑴ 看。《説文•見部》:“視,瞻也。”⑵ 觀察;審察。《釋名•釋姿容》:“視,是也,察其是非也。”⑶ 看待;對待。《字彙•見部》:“視,看待也。”⑷ 照顧;照料。《國語•晋語八》:“叔魚生,其母視之,曰:‘是虎目而豕喙,鳶肩而牛腹,谿壑可盈,是不可饜也,必以賄死。’遂不視。”⑸ 效法。《廣雅•釋詁三》:“視,效也。”⑹ 比照,比較。《小爾雅•廣言》:“視,比也。”⑺ 治理,處理。《左傳•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崔子稱疾,不視事。”⑻ 接納。《禮記•坊記》:“故君子於有饋者,弗能見,則不視其饋。”⑼ 周時諸侯使卿以大禮代謁天子。《周禮•春官•大宗伯》:“時聘曰問,殷覜曰視。”⑽ 教導。《儀禮•鄉射禮》:“命釋獲者設中遂視之。”⑾ 活,生存。《老子》第五十九章:“是謂深根固柢,長生久視之道也。”⑿ 通“示”。以事或物示人;表示。《書•洛誥》:“公既定宅,伻來,來視予卜休恒吉。”⒀ 通“指”。發令。《列子•湯問》:“肆咤則徒卒百萬,視撝則諸侯從命。”⒁ 水名。即涀水,在河南省葉縣西。《山海經•中山經》:“又東三十里曰雅山,灃水出焉,東流注于視水。”⒂ 姓。《萬姓統譜•紙韻》:“視,見《姓苑》。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八下反切神至切頁碼第284頁,第2字續丁孫
視
瞻也。从見、示。
𥄙
異體𥄚、𥄙
古文視。
眡
亦古文視。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甲骨文『視』字从人从目,會視察之意。但是因為這樣的字形和『見』太接近了(兩者都从目,但視字下从立人形,見字下从跪人形),所以西周早期起,就產生了从見,氏聲的形聲字,以有效地和『見』區隔;西周中期員鼎从目、氏聲;秦以後則从見、示聲。从目、氏聲的『眂』字,《說文》視為另外一個不同的字,看來也沒有什麼必要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六反切善旨反頁碼第718頁,第1行,第1字述
瞻也。從見、示聲。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718頁,第1行,第2字述
古文視。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718頁,第1行,第3字述
亦古文視。
鍇注臣鍇曰:「此一字,古文以爲視字,今則自爲一字。葢古今之變,亦猶示古爲祇字,今自音視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八下反切神至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1627頁,第2字許惟賢第713頁,第3字
瞻也。
段注《目部》曰:瞻,臨視也。視不必皆臨。則瞻與視小別矣。渾言不別也。引伸之義,凡我所爲使人見之亦曰視。《士昏禮》。視諸衿鞶。注曰:視乃正字。今文作示。俗誤行之。《曲禮》。童子常視母誑。注曰:視今之示字。《小雅》。視民不恌。箋云:視古示字也。按此三注一也。古作視。漢人作示。是爲古今字。示下曰:天𠂹象見吉凶,所以示人也。許書當本作視人。以㬪韵爲訓。經淺人改之耳。
从見。示聲。
段注大徐無聲字。神至切。十五部。
古文視。
亦古文視。
段注此氐聲。與《目部》眂,氏聲迥別。氏聲古音在十五部。氏聲在十六部。自唐宋至今多亂之。眡見《周禮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