潰
国语辞典解释
潰溃
kuì详细解释
动
1.大水冲破堤岸,四处奔流。
《国语 · 周语上》:“川壅而溃伤人必多,民亦如之。”《韩非子 · 喻老》:“千丈之隄,以蝼蚁之穴溃。”
溃决、溃堤。
2.突破。
明 · 宋濂《秦士录》:“突围溃阵,得保首领乎?”
溃陷、溃围而奔。
3.败逃、逃散。
《后汉书 · 卷二四 · 马援传》:“乘夜放火,击鼓叫噪,虏遂大溃,凡斩首千余级。”
溃败、崩溃、溃不成军。
4.腐烂。
明 · 刘基《卖柑者言》:“杭有卖果者,善藏柑,涉寒暑不溃。”
溃烂、溃疡。
两岸词典解释
外语翻译
- flooding river; militarily defeat
- auflösen, zerstreuen (V), durchbrechen (V), versprengen, verteilen (V), hinunterfallen
- déborder, briser (un encerclement), rompre, être en déroute, corrompre, pourrir, s'ulcér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胡對切,音繪。《前漢・文帝紀》:大水潰出。【註】旁決曰潰。
义又,亂也。《詩・大雅》:潰潰回遹。
义又,散也。《左傳・文三年》:民逃其上曰潰。《公羊傳》:國曰潰,邑曰叛。
义又,遂也。《詩・小雅》:是用不潰于成。
义又,怒也。《詩・邶風》:有洸有潰。《韓詩》:潰潰,不善之貌。
义又,水相交過曰潰。宋玉〈高唐賦〉:潰淡淡而𡘋入。
义又,潰濩,水勢相激貌。郭璞〈江賦〉:潰濩泧漷。
又,《集韻》:胡隈切,音回 —— 義同。
又,戸代切,音𢞐 —— 與瀣同。
又,胡骨切,音搰 —— 決也。
注解
〔潰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上,康熙部首是水部。
〔潰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kuì、huì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氵、貴。
〔潰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huì] ⑴ 均见“溃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胡對切頁碼第368頁,第26字續丁孫
𤃘
異體潰
漏也。从水䝿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一反切胡塊反頁碼第902頁,第5行,第1字述
漏也。從水貴聲。亦決也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胡對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2203頁,第2字許惟賢第959頁,第1字
漏也。
段注漏當作屚。屋穿水下也。《左傳》。凡民逃其上曰潰。此引伸之義。《小雅》、《大雅・毛傳》皆曰:潰,遂也。此皆謂假潰爲遂。
从水。䝿聲。
段注胡對切。十五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