瘻
国语辞典解释
瘻瘘
lòu详细解释
名
1.一种脖子肿大的症状。
《说文解字 · 疒部》:“瘘,颈肿也。”唐 · 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可 以已大风、挛踠、瘘、疠,去死肌,杀三虫。”
2.常流脓水、不能收口的脓疡。
肛瘘、痔瘘。
动
◎膨胀、肿胀。
《淮南子 · 说山》:“貍头愈鼠,鸡头已瘘。”
两岸词典解释
瘻瘘
lòu详细解释
1.《书》颈部肿大症,多因缺碘引起。
2.瘘管的本名。因先天发育异常、外伤、炎症、感染、或手术并发症等引起的异常通道,例如管腔脏器与体表或两个管腔脏器之间的非正常通道。病灶内的分泌物可经由瘘管流出。也作“瘺”。
3.中医指深部组织或淋巴结因感染或发炎,造成脓或分泌物由管道向身体表面流出或体内两个腔室相通。
外语翻译
- fistula, sore, ulcer, goiter
- ulcère purulent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力豆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郎豆切,𡘋音屚。《說文》:腫也。一曰久創。《玉篇》:瘡也。《山海經》:半石之山,合水出于其隂,多鰧魚,食者不癰,可以已瘻。【註】瘻,癰屬也,中多有蟲。柳宗元〈捕蛇者說〉:可以已大風、拘攣、瘻、癘。
又,《集韻》:力救切,音溜。又,龍遇切,音屢 —— 義𡘋同。
又,《廣韻》:力朱切;《集韻》:龍珠切,𡘋音慺 —— 痀瘻,曲脊。
义《字彙》亦作瘺。
考證
《山海經》半石之山,合水出于其隂,多鰧魚,食者不癰,可以已瘻。
謹照原文已瘻改爲瘻。
《柳宗元・捕蛇者說》可以已大風拘攣瘻癘。
謹照原文拘攣改攣踠。
注解
〔瘻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中,康熙部首是疒部。
〔瘻〕字拼音是lòu,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疒、婁。
〔瘻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lòu] ⑴ 〔~管〕身體內因發生病變而向外潰破所形成的管道,病灶裏的分泌物由此流出。⑵ 中醫指頸部生瘡,久而不愈,常出濃水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七下反切力豆切頁碼第246頁,第18字續丁孫
瘻
頸腫也。从𤕫婁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四反切律豆反頁碼第630頁,第7行,第2字述
頸腫也。從疒婁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七下反切力豆切古音第四部頁碼第1395頁,第1字許惟賢第611頁,第1字
頸腫也。
段注《淮南・說山訓》。雞頭巳瘻。高注。瘻,頸腫疾也。雞頭,水中芡也。鍇本作頭腫。葢淺人恐與頸癅不別而改之。腫,癰也。頸腫卽《釋名》之癰㗋。
从𤕫。婁聲。
段注力豆切。四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