谭
意思解释
谭譚
tán基本解释
①同“谈”。
②姓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言,覃声。本义:同“谈”,说。
2.同本义。
夫子何不谭我于王。
谭笑(谈笑);谭艺(谈论文学艺术);谭说(议论;谈论);谭吐(说话时的措词和态度);谭助(谈资);谭言微中(说话隐微曲折而切中事理)
talk;
3.绵延相及。
不称而祀谭,次祖。犯诅渝盟,伤言。
have an effect on;
形容词
◎宏大,广大 富恭有本能图,修业居久而谭。——《大戴礼记》。王聘珍解诂:“《广韵》:‘谭,大也。’业安于久而自大也。”
big;
名词
1.同“谈”。言论。
此老生之常谭。
opinion on public affairs; views on politics;
2.古代国名 。在今山东省济南市东龙山镇附近。公元前684年为齐所灭。
Tan state;
3.姓。
4.另见 xún。
外语翻译
- surname
- Nachname , Tan (Eig, Fam)
- (nom de famille)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、《正韻》:徒含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徒南切,𡘋音覃。《玉篇》:大也、誕也、著也。《大戴禮・子張問入官》:修業居久而譚。【註】謂安縱也。成公綏〈嘯賦〉:參譚雲屬。【註】譚,猶著也;參譚,不絕。
义又,國名。《春秋・莊十年》:譚子奔莒。【杜註】譚國在濟南平陵縣西南。
义又,姓。譚子之後。《後漢・逸民傳》:太原譚賢。
又,《正韻》與談同。〈魏志・管輅傳〉:此老生之常譚。《莊子・則陽篇》:夫子何不譚我于王。
义又,通作覃。《詩・大雅》:實覃實訏。【鄭箋】覃,或作譚。
又,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𡘋徒感切,覃上聲 —— 亦大也。
又,叶徒黃切,音唐。《急就章》:曹富貴,尹李桑;蕭彭祖,屈宗譚。
义《說文》本作。
注解
〔譚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上,康熙部首是言部。
〔譚〕字拼音是tá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訁、覃。
〔譚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tán] ⑴ 见“谭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六下反切徒含切頁碼第211頁,第24字續丁孫
𨟩
異體𨟬、𨟣、𨝸
國也。齊桓公之所滅。从邑𪉷聲。
鉉注臣鉉等曰:今作譚,非是。《說文注義》有譚長,疑後人傳寫之誤。
附注段玉裁注:「《詩》、《春秋》、《公》、《穀》皆作『譚』……『𨝸』、『譚』古今字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二反切杜檐反頁碼第545頁,第3行,第1字述
國也,齊桓公之所滅。從邑覃聲。
鍇注臣鍇按:杜預曰:「東海褰冥是也。子爵,魯莊十年滅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六下反切徒含切古音第七部頁碼第1194頁,第1字許惟賢第524頁,第3字
國也。齊桓公之所滅。
段注《衞風》曰:譚公維私。《小雅》曰:東國困於役而傷於讒。譚大夫作《大東》以告病。《左傳》莊十年曰:齊師滅譚。譚無禮也。譚子奔莒。同盟故也。今濟南府府東南七十里有故譚城。在二志濟南郡之東平陵縣。東平陵故城在今濟南府府東七十五里。
从邑。𪉲聲。
段注徒含切。古音在七部。按詩,《春秋》,公,穀皆作譚。許書又無譚字。葢許所據從邑。《齊世家》譌作郯。可證司馬所據正作𨝸。𨝸譚古今字也。許書有譚長。不以古字廢今字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