蕴
意思解释
蕴藴
yùn基本解释
◎积聚,蓄藏,包含。~蓄。~藏。~结(郁结)。~~(多指暑气郁积)。~含。~涵(①包含,蕴含;②判断中前后两个命题间存在的条件关系,表现形式是“如果……则……”)。~藉( jiè )(①宽和有涵容,如“然少~~,不修威仪,亦以此见轻”,亦作“温藉”、“酝藉”;②含蓄有余,含而不露,如“风流~~”)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艸,蕴( yùn ) 声。本义:积聚,蓄藏。
2.同本义。
蕰,积也。
accumulate;
3.包藏;包含。
万物尽然,而以是相蕴。
contain;
名词
1.乱麻。
[里媪] 即束蕴请火去妇之家,曰:“吾犬争肉相杀,请火治之。”
coarse hemp;
2.佛教语意为荫覆 。也译作“阴”,如佛经以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藏为五阴,也作五蕴。
shadow;
形容词
1.闷热 。
蕴隆(热气很盛);蕴暑(酷热)
hot;
2.深奥 。
蕴藉(隽永);蕴奥(精深的含义);蕴蕴(深厚的样子)
profound;
外语翻译
- to collect, gather, store; profound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烏渾切,音溫 —— 水草。《左傳・隱三年》:蘋蘩薀藻之菜。
又,紆粉切,音惲。《左傳・隱六年》:芟夷薀崇之,絕其本根。【註】薀,積也。
又,於問切,音醞 —— 習也。
注解
〔薀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申集上,康熙部首是艸部。
〔薀〕字拼音是yùn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艹、溫。
〔薀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ùn] ⑴ 通「蘊」。積聚。⑵ 通「蘊」。茂盛。⑶ 習。㈡ [wēn] ⑴ 水草名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一下反切於粉切頁碼第26頁,第24字續丁孫
薀
異體蕰
積也。从艸溫聲。《春秋傳》曰:「薀利生孽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反切迂吻反頁碼第96頁,第4行,第1字述
積也。從艸溫聲。《春秋傳》曰:「蕰利生孽。」
鍇注臣鍇曰:「《春秋左傳》曰:『芟夷蕰崇之。』但積之低爲藴;堆之高爲崇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一下反切於粉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第159頁,第2字許惟賢第69頁,第10字
積也。
段注《左傳》。芟夷薀崇。杜注。薀,積也。又蘋𦾴薀藻之菜注。薀藻,聚藻也。《小雅》都人士,《禮記・禮運》,借菀苑字爲之。
从艸。溫聲。
段注於粉切。十三部。俗作蘊。
《春秋傳》曰:薀利生孽。
段注《左傳》昭十年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