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
意思解释
某
mǒu基本解释
①代替不明确指出的人、地、事、物等。~人。~处。~国。
②自称(代替“我”或名字)~姓李。
详细解释
代词
1.象形。金文字形。像木上结一个果实,本是“梅”的象形。( méi )本义:梅。
2.指一定的不明说的人或事物。
如古人某。 狂生某者。 太监某守辽东。 某亦守法。王某。(王安石。古人作文起稿,写到自己的名字,往往只作“某" class=primary href=/zidian/zi-60>某”,或在“某" class=primary href=/zidian/zi-60>某”上冠姓,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。根据书稿编的文集,也常保留“某" class=primary href=/zidian/zi-60>某”的字样)。
某人;某天;某官某(某某官(叫)某某的(人)。某,文言虚指代词。此处前一个代此人官职,后一个代他的姓名);某等(我等,我们);某们(我们,某是代词);某舍(犹某公子)
certain;
3.指不定的不说明的人或事物。
某所,而母立于兹。 某年月日。 畿辅某官。 决斗某所。
某家(指不确定的一家)
some;
4.指代失传的或忘记的人名或时、地等 。
某者(表示姓名失传的人)
some;
5.自称之词。指代“我”或本名。旧时谦虚的用法。
某启。
某则以为;某不量敌;某知罪矣;我张某;某以(某矣。自称自己的代词,我);某家(戏曲中自称之词);某乙(自称代称);某甲(自称之代词)
I;
名词
◎〈方〉∶妻子 。
你的某给人欺侮去,你反而打我给人看。
wife;
国语辞典解释
某
mǒu详细解释
代
1.不指名的人或事物的代称。
《文选 · 颜延之 · 陶征士诔》:“元嘉四年月日,卒于寻阳县之某里。”《文选 · 任昉 · 宣德皇后令》:“今遣某位某某甲等,率兹百辟人致其诚。”
某甲、某人。
2.我,自称之词。
《三国演义 · 第七回》:“某虽不才,愿请军出城,以决一战。”《警世通言 · 卷三二 ·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》:“某相遇之初,每闻绝调,辄不禁神魂之飞动。”
两岸词典解释
某
mǒu详细解释
1.指代不特定的人、事、物。
某人、某事、某年。
2.指特定或不宜说出名称的人或单位。
林某、某部官兵。
3.我,自称之词。
某虽不才,却愿意为国捐躯。
4.旧时凡应避讳之人名用“某”字代。
林某老先生。
5.台⃝姓。
外语翻译
- certain thing or person
- einige (Zähl), gewiss, bestimmt
- certain, quelque, un tel, tel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义《玉篇》:古梅字。《說文》:酸果也。从口含一。註詳七畫。
又,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莫後切,謀上聲。《唐韻》:詔前人之言也。《玉篇》:不知名者曰某。《韻會》:臣諱君曰某。《論語》:某在斯。《左傳・宣十年》:某氏之守臣某。
又,泛言事物亦曰某。《禮・少儀》:問品味,子食于某乎。問道藝,子習于某乎,子善于某乎。又,《正韻》:莫補切,音姥 —— 義同。
义甘,本作𤮺,當爲𭩱。俗作某,非。
注解
〔𭩱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辰集中,康熙部首是木部。
〔𭩱〕字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𤮺、木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六上反切莫厚切頁碼第184頁,第16字續丁孫
某
酸果也。从木从𤮺。闕。
槑
古文某从口。
附注徐灝注箋:「『某』即今酸果『梅』字。因假借為『誰某』,而為借義所專,遂假『梅』為之。古文「槑」或省作『呆』,皆從木,象形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一反切莫厚反頁碼第457頁,第5行,第2字述
酸果。從甘,闕。
鍇注臣鍇按:《尚書》:「唯爾元孫某。」《禮記》曰:「孝王某某者,未定之位宅也。」酸果,故從木,甘非聲,葢亦果之酸甘也。許愼不聞於師,故闕之也。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457頁,第7行,第1字述
古文某從口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六上反切莫厚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990頁,第4字許惟賢第437頁,第4字
酸果也。
段注此是今梅子正字。說見梅下。
從木甘。闕。
段注此闕謂義訓酸而形從甘,不得其解也。玉裁謂。甘者,酸之母也。几食甘多易作酸味。水土合而生木之驗也。莫厚切。古音在一部。
古文某。從口。
段注從口者,甘之省也。㒳之者,皃其酢醶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