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
意思解释
改
gǎi基本解释
①变更,更换。~变。更( gēng )~。~革。~造。~善。~弦更张。朝令夕~。~编。~写。纂~。
②姓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左边是“己”,象一个跪着的小孩子;右边是“攴”( pū ),象以手持杖或执鞭。表示教子改过归正之意。本义: 改变。
2.同本义。
改,更也。 敝予又改为兮。 盖改葬也。 回也不改其乐。 改取一个挟之。 改居则请退可也。 执政未改。 前图未改。 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,度义而后动,是而不见可悔故也。
改容加饰(改变神气而加以奖饰);改适(改嫁);改教(改任执教);改律(改变法规);改视(改变看法;另眼相看);改节(改变节操)
change;
3.改正;纠正。
三人行必有我师焉,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 始知为人情所患,有自改意。
改励(改过自勉);改悟(醒悟改过);改悛(改悔)
correct;
4.修改;修订 。
衣服太大,往小里改一改;改作文;改文章;改纂(改写);改笔(指修改后的文字)
revise;
副词
1.重新;再。
缁衣之好兮,敝予又改造兮。
改卜(重新占卜;另行选择);改口沓舌(重新转动舌头,改变原来的说法);改作(重制;另制);改析(重新划分);改撰(重新撰写)
again; anew;
2.另行;改任。
后公改两广,太监泣别,赠大珠四枚。 明年正月,召为南京右佥都御史,道改 南吏部右侍郎。
改聚(另行增加民众);改置(另行设置);改授(另行授予官职);改除(另行授官);改取(另行采择)
separately;
名词
◎姓。
外语翻译
- change, alter; improve, remodel
- ändern, korrigieren (V)
- changer, transformer, modifier, retoucher, corrig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古亥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已亥切;《正韻》:居亥切,𡘋音輆。《說文》:更也。【註】李陽冰曰:已有過,攴之卽𢻰。《五經文字》:𢻰从戊己之已。《易・益卦》:有過則改。又,〈井卦〉:改邑不改井。
义又,姓。《廣韻》:秦有大夫改產。
又,《韻補》叶荀起切。張衡〈思𤣥賦〉:私湛憂而深懷兮,思繽紛而不理;願竭力以守誼兮,雖貧窮而不改。
义《說文》从攴作
注解
〔改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下,康熙部首是攴部。
〔改〕字拼音是gǎi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己、攵,五行属2。
〔改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左边是“己”,象一个跪着的小孩子;右边是“攴”( pū ),象以手持杖或执鞭。表示教子改过归正之意。本义是改变。
〔改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gǎi] ⑴ 变更,更换⑵ 姓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古亥切頁碼第97頁,第25字續丁孫
改
更也。从攴、己。
鉉注李陽冰曰:「己有過,攴之卽改。」
附注徐鍇繫傳:「从攴,己聲。」徐灝注箋:「改、變、更,竝从攴。有所治以改其舊式也。李陽冰云:『己有過,攴之則改。』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六反切古亥反頁碼第261頁,第2行,第1字述
更也。從攴己聲。(李陽冰曰:「己有過攴之即改。」)
鍇注臣鍇曰:「從戊己之己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古亥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493頁,第1字許惟賢第220頁,第8字
更也。
段注雙聲。
从攴。已聲。
段注或無聲。誤。古亥切。一部。
白话解释
改,变更。字形采用“攴、己”会义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字形從攴、巳聲。從攴,本義為小擊,引申為教導訓誡;巳聲,聲兼義,本義為尚未成形的胎兒,引申為幼兒。從攴、巳聲,表示教訓已犯錯的孩子,使其向善。金文承甲骨文字形而來。篆文以「攺」(音讀為ㄧˇ yǐ)為驅鬼避邪,而以「改」為改正。隸書、楷書承篆文改正而來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