习
意思解释
习習
xí基本解释
①学过后再温熟反复地学,使熟练。练~。学~。实~。
②学。~文。~武。
③对某事熟悉。~见。~闻。~以为常。
④长期重复地做,逐渐养成的不自觉的活动。~惯。积~。陈规陋~。
⑤相因。世代相~。~~相因。
⑥姓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会意。从羽 。从羽,与鸟飞有关。本义:小鸟反复地试飞。
2.同本义。
習,数飞也。 鹰乃学习。 习习笼中鸟,举翮触四隅。
fly frequently;
3.反覆练习,钻研。
君子以朋友讲习。 是皆习民数者也。 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
习容(练习举止,整饬仪表);习肄(犹练习);习战(练习作战);习非胜是(对错误的事物相习既久,无法矫正,反以为是)
review; practise; exercise;
4.通晓,熟悉。
不习于诵。 谁习计会,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? 皆通习之。 益习其声。 不习水战。 习见习闻。 习方俗
习流(熟悉水流。又指熟悉水战的兵士);习士(熟悉法制的人);习事(熟谙事理);习知(熟知);习水(熟习水性)
become familiar with; be used to;
5.学习。
始习于大豆。 习其句读。 自幼好武术,习无不精。
习学(学习);习文练武;讲习(讲授与学习);习业(攻习学业,钻研学问)
learn;
6.习惯;习惯于,习以为常。
圣人者,明于治乱之道,习于人事之终始者也。 民习以力攻难,故轻死。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。 不习水土。 家人习奢。习于钟鼓。
习熟(习惯熟悉);习闲(游手好闲者);习闻;习安(习惯于安定)
get accustomed to; be used to;
7.训练。
不习,则民不可使也。
习教(犹训练);习勒(严格训练);习练(练习;训练);习用(演习);习兵(操演军事);习阵(演习战阵之事)
train;
8.习染。
习善而为善,习恶而为恶也。 习其家风。
fall into a bad habit;
名词
1.习性;习惯。
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。 政教习俗,相顺而后行。
固习;陋习;恶习;习性;积习
habit; custom; usual practice;
2.亲信。
凡当涂者之于人主也,希不信爱也,又且习故。
习故(亲近故旧。又指熟悉故旧的人)
trusted follower;
副词
◎经常,常常 自是日抱就犬,习示之,使勿动。——柳宗元《三戒》 车户李旺行了多日,习见匣子沉重,晓得是银子在内。——《二刻拍案惊奇》 又
习洽(经常交往,关系密切);习闻;习用。
often;
外语翻译
- practice; flapping wings
- üben, vertraut sein , Xi (Eig, Fam)
- étudier, apprendre, pratiquer, habitude, s'exercer, s'habitu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:似入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席入切,𡘋音襲。《說文》:數飛也。《禮・月令》:鷹乃學習。
义又,《易・乾卦》:不習,无不利。【註】不假修爲,而功自成。《論語》:學而時習之。【何晏註】學者以時誦習之。
义又,《易・坎卦》:習坎。【註】習謂便習之。【釋文】習,重也。
义又,《書・大禹謨》:士不習吉。【傳】習,因也。
义又,《詩・邶風》:習習谷風。【傳】習習,和舒貌。
义又,姓。《廣韻》:出襄陽。晉有習鑿齒。〇【按】《說文》習自爲部。今從《正字通》併入。字从羽、从白。俗作𮊸,非。
考證
《易・乾卦》不習,无不利。
謹照原書乾卦改坤卦。
注解
〔習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中,康熙部首是羽部。
〔習〕字拼音是xí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羽、白。
〔習〕字造字法是會意。从羽 。从羽,與鳥飛有關。本义是小鳥反覆地試飛。
〔習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xí] ⑴ 鳥類頻頻練飛。《説文•習部》:“習,數飛也。”《禮記•月令》:“鷹乃學習,腐草為螢。”⑵ 學習。《禮記•學記》:“五年視博習親師,七年視論學取友。”⑶ 複習;溫習。《論語•學而》:“學而時習之。”⑷ 累積;重疊。《易•坎》:“習坎,入于坎。”⑸ 熟悉;通曉。《國語•周語上》:“是皆習民數者也。”⑹ 習慣;習染。《商君書•慎法》:“見訾言無損,習相憎,不相害也。”⑺ 近習;親信。《韓非子•孤憤》:“凡當塗者之於人主也,希不信愛也,又且習故。”⑻ 教習;訓練。《吴子•治兵》:“習其馳逐,閑其進止,人馬相親,然後可使。”⑼ 作為。《易•坤》:“直方大,不習无不利。”⑽ 調節。《大戴禮記•子張問入官》:“既知其以生有習,然后民特從命也。”⑾ 副詞。常常、經常。《漢書•董仲舒傳》:“習聞其號,未燭厥理。”⑿ 姓。《廣韻•緝韻》:“習,姓。出襄陽。晋有習鑿齒。”⒀ 通“襲”。相因;重複。《書•大禹謨》:“龜筮協從,卜不習吉。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四上反切似入切頁碼第109頁,第17字續丁孫
習
數飛也。从𦏲从𪞶。凡習之屬皆从習。
附注按:徐鍇繫傳作「从羽,白聲」。郭沫若《卜辭通纂考釋》:「此字(甲骨文)分明从羽,从日,蓋謂禽鳥於晴日學飛。許之誤在譌日為白,而云白聲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七反切似入反頁碼第287頁,第2行,第1字述
數飛也。從羽白聲。凡習之屬,皆從習。
鍇注臣鍇曰:「《易》曰:『君子以朋友講習。』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四上反切似入切古音第七部頁碼第549頁,第2字許惟賢第246頁,第2字
數飛也。
段注數所角切。《月令》。鷹乃學習。引伸之義爲習孰。
从羽。白聲。
段注按此合韵也。《又部》彗,古文作習。亦是从習聲合韵。似入切。七部。
凡習之屬皆从習。
白话解释
习,一次次起飞。字形采用“羽、白”会义。所有与習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習”作边旁。
字形解说
「習」字甲骨文從日、從,既不從羽,也不從白。
為「彗」字初文,笤帚之「彗」,《說文》古文作「?」,異體作「篲」,聲符從習,也可替換從彗。甲骨文「習」字從日、彗聲,本義為暴乾,故從日。甲骨文多見「習卜」文例,用為「襲」、「重」等義,引申而有學習的意思。金文未見習字,戰國文字作
,「
(彗)」和「羽」已混同無別,「日」有時也寫成「自」,睡虎地秦簡「日」行訛作「目」,篆文承其訛變,構形作從羽、從白。漢碑、漢簡隸書和與漢印仍從「曰(日)」形,定縣漢簡作
,構形與甲骨文「從日、
(彗)聲」最為貼合。段注本《說文‧羽部》:「習,鳥數飛也。从羽、白聲。」根據訛變的構形,分析形義關係,從羽,表示飛行,「自」有時寫成「白」,表示音讀,會合鳥類反覆鼓動翅膀試飛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推源古文字「習」字形變,構形當從日、
(彗)聲。從日,表示暴晒;從彗,表示音讀,本義為暴乾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規範字作「习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