頾
頁部18画上下结构U+983E
外语翻译
- beard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卽移切;《集韻》:將支切,𡘋音貲。《說文》:口上須也。从須,此聲。徐鉉曰:今俗別作髭,非是。
注解
〔頾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戌集下,康熙部首是頁部。
〔頾〕字拼音是zī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須、此。
〔頾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zī] ⑴ 古同“髭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九上反切卽移切頁碼第296頁,第3字續丁孫
頿
異體頾
口上須也。从須此聲。
鉉注臣鉉等曰:今俗別作髭,非是。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初文从大,象口上有毛;金文加『此』聲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七反切即冝反頁碼第739頁,第7行,第1字述
口上須也。從須此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九上反切卽移切古音第十五、十六部頁碼第1693頁,第2字許惟賢第742頁,第3字
口上須也。
段注在口上,在頰亦得名須。而正名百物則曰頾,曰𩒹。《左傳》曰:至於靈王。生而有頾。是爲頾王。《釋名》曰:髭,姿也。爲姿容之美也。
从須。此聲。
段注卽移切。十五十六部。或作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