栀
外语翻译
- gardenia
- Gardenia augusta
- gardénia florida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章移切,音支。《說文》:木實可染。《博雅・釋木》:梔子,㮁桃也。《唐本草》:一名木丹,一名越桃。《圖經》:生南陽川谷,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,木高七八尺,葉似李而堅硬,二三月生白花,夏秋結實,如訶子狀,生靑熟黃,中仁深紅。
义又,名鮮支。司馬相如〈上林賦〉:鮮支黃礫。
义又,梔之花葉差大者,謂之林蘭。謝靈運〈山居賦〉:林蘭近雪而揚猗。
义又作巵。《史記・貨殖傳》:千畝巵茜。
义又,《爾雅・釋木》:桑㸤有葚梔。見椹字註。
考證
《說文》木實可染。
謹照原文木實改黄木。
注解
〔梔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辰集中,康熙部首是木部。
〔梔〕字拼音是zhī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木、巵。
〔梔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zhī] ⑴ 〔~子〕a.常綠灌木或小喬木,夏季開白花,有濃香。果實卵形,可入藥,亦可作黃色染料。有的地區亦稱“水橫枝”;b.這種植物的果實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六上反切過委切頁碼第184頁,第12字續丁孫
桅
黃木,可染者。从木危聲。
附注王筠句讀:「《韻會・四支》引篆作『栀』,說作『卮聲』。桂氏段氏嚴氏皆从之,是也。『過委切』段氏改為『章移切』。」朱駿聲《通訓定聲》:「此字當依《韻會》从卮聲,傳寫誤耳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一反切句委反頁碼第457頁,第3行,第1字述
黃木可染者也。從木危聲。
鍇注臣鍇按:《史記・貨殖傳》:巵茜也。又書記多言鮮支,皆此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六上反切章移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989頁,第6字許惟賢第436頁,第11字
栀
黃木。可染者。
段注各本篆文誤作桅。今依《韵會》所據本正。小徐云:《史記・貨殖傳》千畞卮茜,又書記多言鮮支,皆此。是鍇本固作栀字。證一。《玉篇》列字次弟與《說文》同。而梇楰杒榙四字之閒字作栀之移切。不作桅。桅字乃在下文孫强等增竄之処。證二。《水部》染下引裴光遠曰從木。木者所以染。桅茜之屬也。此用《史記》栀茜。而亦譌作桅。證三。桅,今之栀子樹。實可染黃相如賦謂之鮮支。《史記》假卮爲之。
從木。卮聲。
段注卮各本誤作危。音過委反。今依《韵會》所據正。章移切。十六部。《釋木》。桑辨有葚栀。此別一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