鉗
国语辞典解释
鉗钳
qián详细解释
名
1.一种古代的刑具。用来锁住犯人脖子的铁器。
《汉书 · 卷六六 · 陈万年传》:“或私解脱钳釱,衣服不如法,辄加罪笞。”《旧唐书 · 卷五〇 · 刑法志》:“又系囚之具,有枷、杻、钳、锁,皆有长短广狭之制,量罪轻重,节级用之。”
2.夹东西的用具。
火钳、老虎钳。
动
1.用铁器锁住犯人的脖子。
《史记 · 卷一〇〇 · 季布传》:“迺髡钳季布,衣褐衣,置柳车中。”《汉书 · 卷三六 · 楚元王刘交传》:“楚人将钳我于市。”
2.闭口。
《庄子 · 田子方》:“口钳而不欲言。”《文选 · 潘岳 · 西征赋》:“假谗逆以天权,钳众口而寄坐。”
形
◎恶。
《吕氏春秋 · 士容论 · 审时》:“小米钳而不香。”
外语翻译
- pincers, pliers, tongs
- befestigen, halten , beschränken, einschränken , witzeln , zurückhalten , Fang, Klaue (S), Kneifzange (S), Zange (S), kneifen (V), Qian (Eig, Fam)
- pinces, tenailles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巨淹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其淹切,𡘋音箝。《說文》:以鐵有所刼束也。从金,甘聲。《前漢・高帝紀》:自髠鉗爲王家奴。【註】鉗,以鐵束頸也。《後漢・光武紀》:弛解鉗衣。【註】《倉頡篇》曰:鉗,釱也。釱足鉗。又,〈五行志〉:廣漢鉗子謀攻牢。【師古註】鉗子,謂鉗徒也。《晉律》「鉗重二斤,翹長一尺五寸」,《集韻》或作鉆。
义又,鋷也。《後漢・梁冀傳》:妻孫壽,性鉗忌。【註】鉗,取也 —— 言性忌害如鉗之能鋷物也。
义又,揚子《方言》:惡也。南楚凡人殘罵謂之鉗。
义又,《家語》:無取鉗鉗。【註】鉗鉗,妄行不誠也。
义又,《呂氏春秋》:後時者,小莖而麻長,短穗而厚糠,小米鉗而不香。
义又,澤名。張衡〈南都賦〉:其陂澤則有鉗盧玉池。
义又,姓。《正字通》:唐元和中長令鉗耳。
又,與拑通。《後漢・袁紹傳》:道路以目,百辟鉗口。【註】以木銜其口也。或作拑,渠廉反。
又,《集韻》:其嚴切,音黔 —— 義同。
又,《集韻》:五甘切,音玵 —— 刃也。
考證
又鋷也。《後漢・梁冀傳》妻孫壽,性鉗忌。〔註〕鉗,取也。言性忌害如鉗之能鋷物也。
謹按漢書注鋷本作銸,音輒,又音聶,拔髮也。鋷音最,錐屬,與鉗物之義不同。今照原文鋷也改銸也。鋷物改銸物。
注解
〔鉗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戌集上,康熙部首是金部。
〔鉗〕字拼音是qiá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釒、甘。
〔鉗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qián] ⑴ 见“钳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四上反切巨淹切頁碼第467頁,第9字續丁孫
鉗
以𨮯有所劫束也。从金𤮺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七反切勤潛反頁碼第1093頁,第6行,第1字述
以鐡有所劫束也。從金甘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四上反切巨淹切古音第七部頁碼第2827頁,第2字許惟賢第1229頁,第13字
㠯鐵有所劫束也。
段注劫者,以力脅止也。束者,縛也。
从金。甘聲。
段注巨淹切。七部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篆文,從金、甘聲。「金」為金粒,作為形符,表示義與金屬有關;「甘」為味道甜美,於此作為不示義的聲符,表示音讀。楷書和篆文同形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大陸通行規範字作「钳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