愧
意思解释
愧
kuì基本解释
◎kuì ㄎㄨㄟˋ 羞惭。羞~。惭~。~色。~怍(惭愧)。~疚。~赧(因羞愧而脸红)。~悔。问心无~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心,鬼声。本义:惭愧。
2.同本义。同“媿”。
小则如愧。 尚不愧于屋漏。 不愧于人。 虽颜惭未知心愧。 纵上不杀我,我不愧于心乎? 谌虽暴抗,然闻言则大愧流汗。 能不愧老人之言否。 下恐愧吾师矣。 兹游快且愧矣。 兼愧贵家子。
愧心(内心惭愧);愧悔(惭愧后悔);愧服(衷心佩服他人,自惭不如);愧灼(极言惭愧之意);愧天作人(上愧对天理,下愧对人事)
ashamed;
3.折辱人;使羞惭。
昭王闻之,欲愧之以辞。
愧辱(羞辱)
ashame;
4.责人罪咎。
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病人,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。
blame;
国语辞典解释
愧
kuì详细解释
动
1.因理亏或做错事,而感到难为情。
唐 · 杜甫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诗:“所愧为人父,无食致夭折。”明 · 宋濂《秦士录》:“两生素负多才艺,闻弼言,大愧,下楼足不得成步。”
惭愧、愧不敢当。
2.辱人而使之感到羞惭。
《礼记 · 表记》:“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,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。”《后汉书 · 卷二四 · 马援传》:“季孟尝折愧子阳而不受其爵。”
3.辜负、对不起。
清 · 方苞《左忠毅公轶事》:“吾上恐负朝廷,下恐愧吾师也。”
形
◎羞惭。
面有愧色。
外语翻译
- ashamed, conscience-stricken
- beschämt (Adj)
- honteux, confus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:俱位切;《集韻》:基位切,𡘋音騩。《爾雅・釋言》:慙也。《詩・大雅》:尚不愧于屋漏。《皇極經世》:無愧於口,不若無愧於身;無愧於身,不若無愧於心。
义本作媿,从女;或从恥省作聭,亦作謉𦞙。
注解
〔愧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上,康熙部首是心部。
〔愧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kuì、chŏu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忄、鬼,五行属木。
〔愧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心,鬼声。本义是惭愧。
〔愧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kuì] ⑴ kuì ㄎㄨㄟˋ 羞惭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二下反切俱位切頁碼第418頁,第20字續丁孫
媿
慙也。从女鬼聲。
愧
媿或从恥省。
附注吳大澂古籀補:「媿,姓也。後世借為慙媿字,而媿之本義廢。」高鴻縉《中國字例》:「媿為女姓,愧與聭均為慙,愧从心,聭則从恥省。凡以同鬼聲而通叚用之者,當明為訓解,以免後人牽疑,應糾正《說文》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四反切矩遂反頁碼第1001頁,第5行,第1字述
慙也。從女鬼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易慙媿,女子也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1001頁,第5行,第2字述
媿或從恥省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二下反切俱位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2501頁,第5字許惟賢第1089頁,第1字
慙也。
段注慙下曰:媿也。二篆爲轉注。亦考老之例。
从女。鬼聲。
段注俱位切。十五部。按此亦形聲中有會意。
媿或从恥省。
段注按卽謂从心可也。
白话解释
媿,惭愧。字形采用“女”作边旁,采用“鬼”作声旁。愧,这是“媿”的异体字,采用省略了“耳”的“恥”作边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