妝
意思解释
妝妆
zhuāng基本解释
①修飾、打扮。化~。~飾。~點。
②供打扮用的物品,演員的衣裝服飾。上~。卸~。
③女子出嫁時陪送的衣物。嫁~。
④修飾,打扮的式樣。時~。古~。
详细解释
動
1.形聲。从女,爿( pán )聲。本義:梳妝打扮。
2.同本義。
妝,飾也。 不待飾裝(妝)。 靚莊(妝)刻飾。 曲罷曾教善才服,妝成每被秋娘妒。 綠雲擾擾,開妝鏡也。 形容憔悴,非昔悅,蓬鬢衰顏不復妝。 想着他眉兒淺淺描,臉兒淡淡妝。
妝束(打扮的樣式);妝臺(婦女梳妝用的鏡臺。亦借指閨房);妝嚴(妝束;打扮)
apply makeup;
3.假裝。同「裝」。
叉手躬身,妝聾做啞。
妝謊子(裝腔,作假);妝晃(裝門面,擺樣子)
pretend;
名词
1.女子身上的妝飾、脂粉。
阿姊聞妹來,當戶理紅妝。 羅襦不復施,對君洗紅妝。
豔妝;濃妝;妝光(盛裝的容貌);妝盒(盛梳妝品的盒子);妝淚(女子的粉淚);妝奩(女子梳妝用的鏡匣等物)
woman's personal adorn ments;
2.演員身上的裝飾 。
卸妝
decorations;
3.裝飾的式樣。
小姑洲北浦雲邊,二女啼妝自儼然。
宣和妝;宮樣十八九妝;妝束(服飾);妝梳(梳妝打扮的款式);妝飾(打扮的樣式)
style;
国语辞典解释
妝妆
zhuāng详细解释
名
1.妇女的容貌修饰。
南朝梁 · 无名氏《木兰诗》二首之一:“阿姊闻妹来,当户理红妆。”唐 · 杜甫《新婚别》诗:“罗襦不复施,对君洗红妆。”
2.修饰的模样。
唐 · 韩偓《梅花》诗:“龙笛远吹胡地月,燕钗初试汉宫妆。”
新娘妆。
3.女子出嫁时陪送的衣物等。
《儿女英雄传 · 第一三回》:“那怎的个下茶、行聘、送妆、过门,都不及细说到了。”
嫁妆。
动
◎妇女用脂粉修饰容貌。
宋 · 苏轼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诗二首之二:“若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”
妆扮、梳妆打扮。
外语翻译
- to adorn oneself, dress up, use make-up
- Make-up (S), Ornament (S), Zier (S), garnieren, schmücken (V)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:側羊切;《正韻》:側霜切,𡘋音莊。《說文》:飾也。司馬相如〈上林賦〉:靚妝刻飾。《後漢・梁冀傳》:冀妻孫壽,美而善爲疾態,作愁眉啼妝。《天寶遺事》:妃𡣕施粉于兩頰,號淚妝,識者以爲不祥。《通鑑》:周天元帝禁天下婦女施粉黛,皆黃眉黑妝。
从女,牀省聲。俗作粧娤。
注解
〔妝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下,康熙部首是女部。
〔妝〕字拼音是zhuāng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爿、女。
〔妝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女,爿( pán )聲。本义是梳妝打扮。
〔妝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zhuāng] ⑴ 修飾、打扮⑵ 供打扮用的物品,演員的衣裝服飾⑶ 女子出嫁時陪送的衣物⑷ 修飾,打扮的式樣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二下反切側羊切頁碼第416頁,第10字續丁孫
妝
飾也。从女,牀省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四反切側羊反頁碼第995頁,第6行,第3字述
飾也。從女,牀省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今俗作粧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二下反切側羊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2486頁,第3字許惟賢第1081頁,第8字
飾也。
段注此飾篆引伸之義也。宋玉賦曰:體美容冶。不待飾裝。《上林賦》。靘䊋刻飾。䊋者,俗字。裝者,叚借字。
从女。爿聲。
段注側羊切。十部。
白话解释
妆,修饰。字形采用“女”作边旁,采用省略了“木”的“牀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、金文此字從女、爿聲,是姓氏名號,與後世的「妝」字未必是同一個字。戰國文字從女(或從「安」)、爿聲,篆文以下都從女、爿聲。字從「女(或「安」)」為義符,表示與女子有關;從「爿」為聲符,不兼義,大徐本《說文》無「爿」字,段注本補「爿」字,釋為「反片為爿」,以為是「半木」,其實從古文字來看,「爿」即「牀(床)」的初文,無論贊成那一家之說,「爿」和「妝」義都無關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