裎
意思解释
基本解释
①脱衣露体。
②古代系玉佩的带子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裸体,没有穿衣服或脱去衣服的情状。
裎,但也。从衣,呈声。 裎,袒也。 裎,裸也。 虽袒裼裸裎于我侧。 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,左挈人头,右挟生虏。
nude;
2.系玉佩的带子。
佩紟谓之裎。
ribbon;
3.另见 chěng。
国语辞典解释
详细解释
动
◎光著身子不穿衣服。
《集韵 · 平声 · 清韵》:“裎,倮也。”《孟子 · 公孙丑上》:“尔为尔,我为我,虽袒裼裸裎于我侧,尔焉能浼我哉。”
名
◎佩带。
清 · 王念孙《广雅疏证 · 卷七下 · 释器》:“佩𫄛谓之裎。”疏证:“古者佩玉有绶,以上系于衡,衡上复有绶,以系于革带。”
外语翻译
- to take off the clothes and expose the body. to carry in the girdle
- enlever ses vêtements, être nu, se dévêtir, se déshabiller, nu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直貞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馳貞切,𡘋音呈。《類篇》:倮也。《孟子》:雖袒裼裸裎於我側。焦氏《易林》:裸裎逐狐,爲人所笑。
义又,《玉篇》:衣揚也。
义又,《博雅》:佩紟謂之裎。《廣韻》:裎,佩帶也。
义又,揚子《方言》:襌衣無袌者,謂之裎衣。
又,《集韻》:丑郢切,音逞 —— 深衣也。
又,丈井切,音徎;直正切,音鄭 —— 義𡘋同。
注解
〔裎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申集下,康熙部首是衣部。
〔裎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chéng、chěng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衤、呈,五行属火。
〔裎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chéng] ⑴ 脱衣露体。⑵ 古代系玉佩的带子。㈡ [chěng] ⑴ 古代一种对襟单衣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八上反切丑郢切頁碼第274頁,第3字續丁孫
裎
袒也。从衣呈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六反切丑靜反頁碼第702頁,第3行,第2字述
袒。從衣呈聲。
鍇注臣鍇按:孟子曰:「裸裎於我側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八上反切丑郢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1582頁,第2字許惟賢第693頁,第5字
但也。
段注但各本作袒。今正。裎之言呈也,逞也。《孟子》。袒裼裸裎。亦作程。土喪禮注。倮程。
从衣。呈聲。
段注丑郢切。十一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