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汉语字典 >

熊的意思解释

灬部14画上下结构U+718A

灬部

14画

10画

上下结构

形声字

CEXO

IPF

ZSRU

22331

3574

4860

U+718A

54251135354444 撇折、点、竖、横折钩、横、横、撇、竖弯钩、撇、竖弯钩、点、点、点、点

𧰯

的组词的笔顺

意思解释


基本解释

哺乳动物,体大,尾短,四肢短而粗,脚掌大,能直立行走,也能攀树,种类很多,有“棕熊”、“白熊”、“黑熊”等。狗~(即“黑熊”)。~掌。~白(熊背上的脂肪,白色,珍贵食品)。~胆(熊的胆,可入药)。~包(喻无能的人,废物)。

方言,指斥责。挨了一顿~。

姓。

详细解释

名词

1.形声。从能,炎省声。能,“熊”。本义:动物名。

2.属于食肉目熊科(Ursidae)的一种大型笨重的哺乳动物。

兽似豕,山居各蛰。 《说文》虎丑,其子狗。又罴如,黄白文。 《尔雅》黄能入于寝门。 《国语 · 晋语》。字误能,按,罴即熊类之大而猛者,能拔树木,今俗谓之人熊。

bear;

3.有长而粗的毛,退化的尾,脚掌大,既食肉,也食果实和昆虫,虽然通常笨拙迟钝,也能在短距离内迅速行动,尤其是在崎岖或陡峭的地形上。又指使人感到像熊一样的人;特指在粗暴无礼、笨拙粗野、呆滞强壮方面。

熊罴(熊和罴。指猛兽;常比喻勇猛之士);熊罴之兆(指生儿子的兆头);熊足(熊蹯、熊掌。熊的脚掌。一种珍贵的食品);熊席(熊皮坐席)

4.古代以熊皮为饰的箭靶。

侯。 《仪礼 · 乡射礼》

熊侯(饰以熊皮的箭靶)

target decorated with bear-fur;

5.古州名。

、 谷二州在度内,不取,敦邻好也。 《新唐书》

Xiong prefecture;

6.姓。

形容词

1.通“雄”。雄性。

及赞戎律,武斯裁。 《北史 · 羊祉传》

male;

2.软弱,无能 。

熊包;人熊被人欺,马熊被人骑。

weak; incompetent; incapable;

动词

斥骂 。

我把他狠狠地熊了一顿。

rebuke;

国语辞典解释


详细解释

1.动物名。哺乳纲食肉目。头大,四肢粗短,力气大。用脚掌走路,能攀登树木。全身覆浓毛,有冬眠习惯,而以肉食为主,多产于寒带。

2.姓。如清代有熊成基。

两岸词典解释


详细解释

1.哺乳动物名。头大,全身覆浓毛,四肢粗短,善攀爬,有些种类冬天会进入沉睡状态,以肉食为主,多产于寒带,种类很多。

2.《口》胆小;无能。

这人真熊、熊包、装熊。

3.《口》斥责;骂。

挨了一顿熊。

4.姓。

外语翻译


  • a bear; brilliant; bright; surname
  • Bär (S)​, Xiong (Eig, Fam)
  • ours, ourse

康熙字典


康熙字典原文

正文

卷别 :正文・巳集中 部首:火部 )

古文: 𪏛

集韻》、《韻會𡘋胡弓切,音雄。說文》:熊獸似豕,山居冬蟄,从能、炎省。爾雅・釋獸》:熊,虎𨢄【疏】𨢄,類也。書・禹貢》:熊羆狐狸織皮。詩・小雅》:維熊維羆,男子之祥。

又,赤熊。爾雅・釋獸》:魋如小熊。【註】今建平山中有此獸,俗呼爲赤熊。

又,《史記・天官書》:熊熊,靑色有光。山海經》:槐江之山,南望崑崙,其光熊熊,其氣䰟䰟。

又,山名。書・禹貢》:熊耳外方桐柏。史記・黃帝紀》:南至于江,登熊、湘。【註】二山名,熊卽熊耳山。又,〈封禪書〉:南伐至于召陵,登熊山。

又,《山海經》:熊山有穴焉。熊之穴,恆出神人,夏啓而冬閉。

又,西熊,侯國。見《史記・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

又,人名。書・舜典》:益拜稽首,讓于朱虎、熊羆。

又,《史記・五帝紀》:黃帝爲有熊。韻會》:有熊,國名,黃帝所都。

又,《廣韻》:亦姓。左傳》:賢者熊宜僚。又,複姓。左傳》:楚大夫熊率且比。

又,《集韻》:矣㱡切 —— 義同。唐韻正》:熊音羽陵反。春秋・宣八年》:葬我小君敬嬴。公羊》、《榖梁傳𡘋作頃熊,頃音近敬,熊音近嬴,《正義》不得其解,乃云一人有兩號,非矣。左傳・昭七年》,《正義》曰:張叔〈皮論〉〔張叔〈皮論〉,應是「張升〈反論〉」。錢大昕《濳硏堂文集》卷七:「問:〈昭七年〉《正義》引張叔〈皮論〉云:賓爵下革(毛本誤作華),田鼠上騰,牛哀虎變,鮌化爲熊,久血爲燐,積灰生蠅。未審張叔皮何代人。據下文兩稱張叔,則張叔似人姓名,又不知〈皮論〉是何書也。曰:予初讀注疏,亦蓄疑久之。後讀李善注文選卷六引張升〈反論〉「噓枯則冬榮」,卷五十五引張升〈反論語〉「噓枯則冬榮,吹生則夏落」,卷四十三引張升〈反論〉「黃綺引身巖棲南岳」,卷四十引張叔〈及論〉「靑蓱砥礪于鋒鍔,庖丁剖犧于用刀」,卷三十一引張叔〈及論〉「煩冤俯仰,涙如絲兮」,詳其詞意,與《春秋疏》所引本是一篇之文,而篇名或云〈反論〉或云〈反論語〉或云〈皮論〉或云〈及論〉。其人名或云叔,或云升。攷《後漢書・文苑傳》有:張升,字彥眞,陳留尉氏人,著賦誄頌碑書凡六十篇。梁《七錄》有外黃令《張升集》二卷,〈反論〉殆升所撰之一篇,如〈解嘲〉、〈釋譏〉之類。曰皮、曰及,皆字形相涉而譌,叔與升亦字形相涉也。」(頁十一頁十二)〕云:賔爵下革,田鼠上騰,牛哀虎變,鯀化爲熊,久血爲燐,積灰生蠅。王劭曰:古人讀熊于陵反,張叔〔張叔當為張升,注同上〕用舊音也,熊當改入蒸韻。

又,《集韻》:囊來切 —— 同「能」。左傳・昭七年》:晉侯夢黃能入于寢門。【釋文】熊,亦作能,如字;一音奴來反 —— 三足鼈也。詳肉部能字註。

集韻》或作𤠗、能、𧰯

注解

〔熊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中,康熙部首是火部

〔熊〕字拼音是xióng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能、灬,五行属

〔熊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能,炎省声。能,“熊”。本义是动物名。

〔熊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xióng] ⑴ 哺乳动物,体大,尾短,四肢短而粗,脚掌大,能直立行走,也能攀树,种类很多,有“棕熊”、“白熊”、“黑熊”等⑵ 方言,指斥责⑶ 姓。

说文解字
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十上反切羽弓切頁碼333頁,第11

異體

熋獸似豕。山居,冬蟄。从能,炎省聲。凡熊之屬皆从熊。

附注吳大澂古籀補:「古熊字象形。」林義光《文源》:「象頭背足之形。」
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楚文字从大能,似『熊』之本義即為『大能』。若然,則『熊』从『火』實為『大』之訛變。」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十九反切于戎反頁碼816頁,第5行,第1

熋獸,似豕,山居冬蟄。從能,炎省聲。凡熊之屬,皆從熊。

鍇注臣鍇曰:「熊,陽物,故冬蟄。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十上反切羽弓切古音第八部頁碼1916頁,第1許惟賢837頁,第2

熋熊獸,佀豕。山凥。

段注俗作居。

冬蟄。

段注見《夏小正》。

从能。炎省聲。

段注按炎省聲則當在古音八部。今音羽弓切。《雒誥》火始燄燄,《漢書》作庸庸。《淮南書》東北曰炎風,一作融風。皆古音之證。《左傳正義》曰:張叔反論云:賓爵下革。田鼠上騰。牛哀虎變。鯀化爲熊。久血爲燐。積灰生蠅。或疑熊當爲能。王劭曰:古人讀雄與熊皆于陵反。張叔用舊音。傅玄潛通賦與終韵。用新音也。玉裁謂。熊不妨古反于陵。要之反論必是能字。《春秋左氏》敬嬴,公穀作頃熊。葢炎熊嬴三字雙聲。

凡熊之屬皆从熊。

©2025 在线词典网[www.zxcidian.com]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
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、成语、字典在线查询网站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最终以新华字典、汉语词典、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