稠
意思解释
稠
chóu基本解释
①密,与“稀”相对。~密。~人广众。
②浓。~粥。
详细解释
形容词
1.形声。从禾,周声。本义:禾多而密。
2.多。
稠,多也。 歌者稠。 书策稠浊。 稠人广众。 忆往者峥嵘岁月稠。
稠人(众人);稠人广坐(很多人聚会的场所);稠伙(犹稠众);稠众(众多)
many and dense;
3.繁密。
稠,密也。
dense;
4.亦作“绸”
绸直如发。
稠云(密集的云);稠掩掩(密集而隐约无光);稠林(密林)
5.浓厚,与“稀”相对 。
粥很稠;稠紧紧(浓厚貌);稠粘(浓厚而粘糊);稠浊(混浊)
thick;
国语辞典解释
稠
chóu详细解释
形
1.繁、多。
宋 · 谢枋得《蚕妇吟》:“子规啼彻四更时,起视蚕稠怕叶稀。”
地窄人稠。
2.深浓、厚密。
唐 · 杜甫《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》诗:“古色沙土裂,积阴雪云稠。”
浓稠、粥太稠了。
名
◎姓。如汉代有稠雕。
外语翻译
- dense, crowded, packed; soupy
- épais, dens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直由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陳留切;《正韻》:除留切,𡘋音儔。《說文》:多也。《廣韻》:穊也。《增韻》:密也。又,穠也。《戰國策》:書策稠濁。束皙〈補黍華〉詩:黍發稠花。
义又,地名。《北史・魏本紀》:永熙三年二月,帝至稠桑。
义又,姓。《前漢・功臣表》:常樂侯稠雕。
义又,《增韻》:通作綢。《詩・小雅》:綢直如髮。【箋】綢,密也。
又,《集韻》:田聊切,音迢。《莊子・天下篇》:可謂稠適而上遂矣。【註】音調 —— 本亦作調。
又,《集韻》:徒弔切,音糶 —— 動搖貌。《前漢・揚雄傳》:天下稠㟼。【註】稠,徒弔反。
考證
《束皙・補黍華詩》黍發稠花。
謹照原文黍華改華黍。稠花改稠華。
注解
〔稠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下,康熙部首是禾部。
〔稠〕字拼音是chóu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禾、周,五行属金。
〔稠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禾,周声。本义是禾多而密。
〔稠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chóu] ⑴ 密,与“稀”相对⑵ 浓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直由切頁碼第228頁,第11字續丁孫
稠
多也。从禾周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三反切陳收反頁碼第581頁,第6行,第1字述
多也。從禾周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直由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1283頁,第2字許惟賢第562頁,第1字
多也。
段注本謂禾也。引伸爲凡多之偁。《小雅》。綢直如髮。叚綢爲稠也。
从禾。周聲。
段注直由切。三部。
白话解释
稠,数量多。字形采用“禾”作边旁,“周”是声旁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。戰國文字、篆文的形構皆係從禾、周聲。從禾,表示與稻禾相關;周聲,表示音讀,也表示周密的意思。隸變作,楷書作稠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