延
意思解释
延
yán基本解释
①引长。~长( cháng )。~续。蔓~。~年益寿。
②展缓,推迟。~迟。~缓。~宕。~误。
③引进,请。~聘(聘请)。~纳。~师。~医。
④姓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同本义。
延,长行也。 蝮蛇蜒只。 延颈而鸣,舒翼而舞。 我不敢知曰:不其延。惟不敬厥德,乃早坠厥命。 兹物苟难停,吾寿安得延! 莫不延颈举踵。
延瞩(引颈瞩目);延望(引颈远望);延算三纪(延长寿命三十六年);延年(延长寿命);延息(延长寿命);延期(延长或推迟日期)
stretch; extend; prolong;
2.假借为“引”。引入;引见;迎接。
摈者,延之日升。 主人延客祭。 出延射。
延接(引进接待);延入(引入);延登(引入而登殿)
meet; introduce;
3.拖延。
延至七年(拖延到民国七年,即公元1918年)。
延挨(拖延);延俄(延迟一会儿)
put off;
4.绵延 。
延袤(绵延;连绵);延昌(绵延昌盛)
stretch long and unbroken;
5.延续。
延及孝文王、 庄襄王…国家无事。
延寿文疏(祝寿的颂辞);延誉(称扬优点,使其名声远扬)延玩(迟延玩忽)
continue;
6.蔓延。
延,遍也。 延及于平民。 前后邃延。
延地(到处);延灼(蔓延燃烧)
spread;
7.邀请;请。
各复延至其家,皆出酒食。 饮宴既毕,谦延 玄德于上座。
延师(聘请教师);延款(延请,款待);延医(请医生)
invite;
8.迎击。
秦人开关延敌。
repulse attacks;
形容词
◎长,久 延,长也。——《尔雅》 延延,长也。——《广雅》 延颈秀项。——曹植《洛神赋》 延,年长也。凡施于年者谓之延。——《方言一》 君亦悔祸之延。——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 悔相道之不察兮,延伫乎吾将反。——《楚辞·离骚》
long;
国语辞典解释
延
yán详细解释
形
◎长。
《文选 · 班固 · 西都赋》:“历十二之延祚,故穷泰而极侈。”晋 · 左思《娇女诗》:“从容好赵舞,延袖像飞翮。”
动
1.拉长、伸长。
《韩非子 · 十过》:“延颈而鸣,舒翼而舞。”晋 · 慕容廆《与陶侃笺》:“每瞻江湄,延首遐外。”
延长、延年益寿。
2.扩展、蔓衍。
《文选 · 潘岳 · 关中诗》:“微火不戒,延我宝库。”明 · 徐弘祖《徐霞客游记 · 卷一上 · 游九鲤湖日记》:“松偃藤延,纵目成胜。”
火势蔓延。
3.引导、引进。
《文选 · 贾谊 · 过秦论》:“秦人开关而延敌。”《汉书 · 卷六八 · 霍光传》:“独夜设九宾温室,延见姊夫昌邑关内侯。”
延入。
4.招揽、邀请。
《红楼梦 · 第一〇九回》:“那知贾母这病日重一日,延医调治不效。”
延请、延揽人才。
5.连及。
《书经 · 大禹谟》:“罚弗及嗣,赏延于世。”
祸延子孙。
6.向后推迟。
拖延、延期。
副
◎迟缓。
延误、延缓。
名
◎姓。如汉代有延岑。
两岸词典解释
延
yán详细解释
1.拉长;伸长;维持进行不中断。
延续、延伸、消灾延福、延年益寿。
2.扩展;蔓衍;延及。
火势蔓延、祸延子孙。
3.迟缓;向后推迟。
延期、延迟、延宕、延缓。
4.招揽;邀请;引进。
延聘、延揽、延纳。
5.姓。
外语翻译
- delay, postpone, defer
- ausdehnen, ausweiten, verlängern (V), engaieren, herbei holen (V), verschieben, aufschieben, hinausschieben ( Zeit ) (V), Yan (Eig, Fam)
- ajourner, remettre, prolonger, allong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以然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夷然切,𡘋音綖。《說文》:長行也。
义又,《廣韻》:進也。《禮・射義》:孔子使子路執弓矢出延射。《儀禮・覲禮》:𢷤者延之曰升。【註】從後詔禮曰延。延,進也。
义又,《爾雅・釋詁》:長也。揚子《方言》:延永,長也。凡施於年者謂之延,施於衆長謂之永。班固〈西京賦〉:歷十二之延祚。
义又,《廣韻》:遠也。《史記・蒙恬傳》:延袤萬餘里。
义又,《爾雅・釋詁》:陳也。【疏】鋪陳也。
又,《正韻》:納也。《前漢・公孫弘傳》:弘起客館,開東閣,以延賢人。
又,《集韻》:及也。《書・大禹謨》:賞延于世。
义又,《廣韻》:稅也、言也。
义又,《韻會》:遷延也,淹久貌。《左傳・襄十四年》:晉人謂之遷延之役。【註】遷延,却退也。張衡〈西京賦〉:遷延邪睨。【註】李善曰:遷延,引身也。
义又,盤屈曰宛延。揚雄〈甘泉賦〉:颺翠氣之宛延。【註】宛延,長曲貌。
义又,《爾雅・釋詁》:閒也。【疏】謂閒𨻶。今墓道也。《左傳・隱元年》隧而相見。【註】隧若今延道。
义又,《韻會》:州名。漢高奴縣,後魏置延州。
义又,地名。《左傳・隱元年》:至於廩延。【註】廩延,鄭邑。陳留酸棗縣北有延津。又,〈昭二十七年〉:延州來季子聘於上國。【註】季子本封延陵,後復封州來,故曰延州來。又,《前漢・地理志》:張掖郡有居延縣。【註】居延澤在東北,古文以爲流沙。
义又,姓。《後漢・延篤傳》:篤,南陽人,爲京兆尹。
又,《集韻》:以淺切,音演 —— 冕上覆也。《禮・玉藻》:天子玉藻十有二旒,前後邃延。《集韻》或作綖。
又,《廣韻》:于線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延面切,𡘋音羨。《集韻》:延,及也。張衡〈西京賦〉:重閨幽闥,轉相踰延;望䆗窱以逕庭,渺不知其所返。【註】延言互相周通。
注解
〔延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寅集下,康熙部首是廴部。
〔延〕字拼音是yán,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廴、𠂛,五行属土。
〔延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án] ⑴ 引长⑵ 展缓,推迟⑶ 引进,请⑷ 姓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二下反切以然切頁碼第57頁,第22字續丁孫
延
異體𨒂
長行也。从㢟丿聲。
附注段玉裁注:「本義訓長行,引伸則專訓長。《方言》曰:『延,長也。凡施於年者謂之延。』又曰:『延,徧也。』」王筠句讀:「《釋詁》『延,長也。』云行者,為其從廴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四反切以然反頁碼第167頁,第3行,第1字述
長行也。從㢟丿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安步然後知千里之行也。丿音怡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二下反切余制切、以然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308頁,第5字許惟賢第138頁,第9字
長行也。
段注本義訓長行。引伸則專訓長。《方言》曰:延長也。凡施於年者謂之延。又曰:延徧也。
从㢟。𠂆聲。
段注《𠂆部》曰:象抴引之形。余制切。虒延曳皆以爲聲。今篆體各異。非也。𠂆延虒曳古音在十六部。故《大雅》施於條枚。《呂氏春秋》、《韓詩外傳》、《新序》皆作延于條枚。延音讀如移也。今音以然切。則十四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