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
意思解释
基本释义
許
◎“许” 的繁体。
越南字释义
許
◎同“吘”。
国语辞典解释
許许
xǔ详细解释
动
1.答应、应允。
《左传 · 闵公二年》:“及密,使公子鱼请,不许。”《董西厢 · 卷六》:“虽然昨夜见许,未足取信。”
许可、允许。
2.奉献、给予。
《史记 · 卷八十六 · 刺客传 · 聂政传》:“老母在,政身未敢以许人也。”宋 · 陆游《观长安城图》诗:“许国虽坚鬓已斑,山南经岁望南山。”
3.允诺婚事。
《三国演义 · 第七十三回》:“其女尚幼,未许字人。”《红楼梦 · 第六十四回》:“把我二姨儿许给皇粮庄头张家,指腹为婚。”
许配、许嫁。
4.称赞。
《三国志 · 卷三十五 · 蜀书 · 诸葛亮传》:“每自比于管仲、乐毅,时人莫之许也。”
称许、赞许。
5.相信。
《孟子 · 梁惠王上》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见舆薪,则王许之乎?”汉 · 赵岐 · 注:“许,信也。”
6.期待。
《孟子 · 公孙丑上》:“夫子当路于齐,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?”宋 · 陆游《书愤》诗:“塞上长城空自许,镜中衰鬓已先斑。”
期许。
名
1.处所。
晋 · 陶渊明《五柳先生传》:“先生不知何许人也,亦不详其姓字。”宋 · 梅尧臣《鲁山山行》诗:“人家在何许?云外一声鸡。”
2.表示约略估计的数量。
《后汉书 · 卷七十一 · 皇甫嵩传》:“赴河死者,五万许人。”唐 · 柳宗元《至小邱西小石潭记》:“潭中鱼可百许头,皆若空游无所依。”
些许、少许。
3.国名。周时所分封的诸侯国,姜姓,后灭于楚。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河南省许昌县东。
4.地名。即今大陆地区河南省许昌县。
5.姓。如汉代有许慎。
副
1.可能。
《乐府诗集 · 卷四十六 · 清商曲辞三 · 无名氏 · 懊𢙐歌十四首之二》:“撢如陌上鼓,许是侬欢归。”
或许、也许。
2.这么、如此。
宋 · 苏轼《次韵答文与可见寄》诗:“世间那有千寻竹,月落庭空影许长。”宋 · 朱熹《观书有感》诗:“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
许多。
3.表示疑问,相当于“何”、“什么”。
唐 · 杜审言《赠苏绾书记》诗:“知君书记本翩翩,为许从容赴朔边?”
助
◎语尾助词,表示感叹之义,相当于“啊”。
唐 · 韩愈《感春》诗四首之一:“三杯取醉不复论,一生长恨奈何许!”
两岸词典解释
許许
xǔ详细解释
1.应允;同意。
准许、许可、特许。
2.事先答应给予;献给。
许诺、许婚、封官许愿、以身许国。
3.特指(女子)许配。
以身相许、把姑娘许给他。
4.称赞;赞许。
嘉许、称许、推许。
5.期盼。
期许。
6.表示推测或估计,相当于“也许”、“或许”。
他没来开会,许是没接到通知。
7.古国名。周朝的诸侯国。后为楚所灭,故址在今河南许昌东。
8.《书》处所;地方。
先生不知何许人也(晋‧陶渊明《五柳先生传》)。
9.《书》这样;如此。
许久、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(宋‧朱熹《观书有感诗》)。
10.《书》助词。用在某些数词、数量短语或“些”、“少”等后面,表示一定程度的量。
潭中鱼可百许头(唐‧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记》)、高可二黍许(明‧魏学洢《核舟记》)、些许、少许。
11.姓。
外语翻译
- allow, permit; promise; betroth
- Xu (Eig, Fam), versprechen, erlauben (V), vielleicht (Adv)
- louer, faire l'éloge de, exalter, permettre, admettre, promettre, peut-êtr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、《正韻》:虛呂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喜語切,𡘋虛上聲。《說文》:聽也。《廣雅》:與也。《玉篇》:從也。《廣韻》:可也。《增韻》:約與之也。《書・金滕》:爾之許我,我其以璧與珪,歸俟爾命。爾不許我,我乃屛璧與珪。《史記・高祖本紀》:呂媼怒呂公曰: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,何自妄許與劉季。
义又,《博雅》:進也。《詩・大雅》:昭兹來許。【傳】許,進也。【疏】禮法既許,而後得進,故以許爲進也。
义又,信也。《孟子》:則王許之乎。
义又,猶興也、期也。《孟子》:管仲晏子之功,可復許乎。
义又,邑名。《詩・魯頌》:居常與許。【箋】許田也。魯朝宿之邑。
义又,國名,縣名,州名。《春秋・隱十一年》:公及齊侯鄭伯伐許。【疏】〈地理志〉云:潁川郡許縣,故許國,漢名許縣,魏武改曰許昌,後周又改爲許州。
义又,姓。《廣韻》:出高陽汝南,本自姜姓炎帝之後,太嶽之裔,其後因封爲氏。
义又,與鄦通。《史記・鄭世家》:鄦公惡鄭于楚。【註】鄦同「許」。許靈公也。
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火五切,音虎。《詩・小雅》:伐木許許。【傳】許許,柹貌。【朱傳】衆人共力之聲。《淮南子・道應訓》:今夫舉大木者,前呼邪許,後亦應之,此舉重勸力之歌也。【註】許,音虎。《字彙補》:音虛。
义又,《類篇》:滸,一作許。
注解
〔許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上,康熙部首是言部。
〔許〕字拼音是xū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訁、午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虛呂切頁碼第69頁,第10字續丁孫
許
聽也。从言午聲。
附注楊樹達《積微居小學述林》:「許君以聽釋許,非朝朔義也。今謂:許从午聲,午即杵之象形字。字从言从午,謂舂者送杵之聲也……舉杵勸力有聲,許字之本義也……舂者手持物而口有聲,故許字从言从午。口有言而聲應之,故許引申義為聽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五反切欣巨反頁碼第194頁,第5行,第1字述
聽言。從言午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虚呂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357頁,第4字許惟賢第160頁,第11字
𦗟言也。
段注𦗟從之言也。耳與聲相入曰𦗟。引伸之凡順從曰𦗟。許,或假爲所。或假爲御。下武傳。許,進也。卽御進也。東平王蒼正作昭茲來御。又爲鄦之叚借字。
从言。午聲。
段注虚呂切。五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