飄
国语辞典解释
飄飘
piāo详细解释
名
1.旋风。参见“飘风”条。
2.书名。美国女作家宓西尔的小说名著。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,以女主角郝思嘉的感情事件为经纬,其间穿插种族间的矛盾纠葛,颇能反映当时社会状况。西元一九三九年拍成电影,译名为《乱世佳人》。
动
1.随风摇曳。
隋 · 杨广《宴东堂》诗:“清音出歌扇,浮香飘舞衣。”
飘动、旗正飘飘。
2.随风吹送。
唐 · 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骊宫高处入青云,仙乐风飘处处闻。”
飘香。
3.吹起来。
宋 · 姜夔《昔游》诗:“疾风吹大片,忽若乱飘瓦。”
外语翻译
- whirlwind, cyclone; floating
- flattern (V), hin und her wehen (V)
- tourbillonner, flottant, gracieux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𤰞遙切,音標。《玉篇》:旋風也。《詩・檜風》:匪風飄兮。【釋文】符遙反。又,必遙反。《前漢・蒯通傳》:飄至風起。【註】必遙反 —— 謂疾風。
又,《廣韻》:符霄切;《集韻》:毗霄切,𡘋音瓢 —— 義同。《爾雅・釋天》:回風爲飄。【釋文】飄,音瓢。《詩・小雅》:飄風發發。【釋文】飄,避遙反。
又,《唐韻》:撫招切;《集韻》:紕招切,𡘋音嫖 —— 飄颻。《史記・司馬相如傳》:天子大說,飄飄有凌雲之氣。
义又,《韻會》:吹也。曹植詩:驚風飄白日。陶潛〈歸去來辭〉:風飄飄而吹衣。
又,落也。《莊子・達生篇》:雖有忮心者,不怨飄瓦。【註】落也。《韻義》飄:匹遙反。
义又,《韻會》:通作漂。《前漢・楊惲傳》:漂然皆有節槩,知去就之分。
义又,通作縹。《前漢・揚雄傳》:縹縹有凌雲之志。
又,《集韻》:匹妙切,音剽。曹植〈感節賦〉:折若華之翳日,庶朱光之長照;願寄軀于飛蓬,乗陽風而遠飄。
义《說文》作𩙞,《六書故》作。
注解
〔飄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戌集下,康熙部首是風部。
〔飄〕字拼音是piāo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票、風。
〔飄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piāo] ⑴ 见“飘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三下反切撫招切頁碼第449頁,第7字續丁孫
𩙞
異體飄、飃
回風也。从風𤐫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五反切撫招切頁碼第1056頁,第5行,第2字述
回風也。從風㶾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三下反切撫招切古音第二部頁碼第2708頁,第6字許惟賢第1178頁,第6字
回風也。
段注回者,般旋而起之風。《莊子》所謂羊角。司馬云:風曲上行若羊角也。《釋天》云:迴風爲飄。《匪風・毛傳》同。按《何人斯》傳曰:飄風,暴起之風。依文爲義。故不云回風。
从風。𤐫聲。
段注撫招切。二部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篆文。《說文‧風部》:「,回風也。从風、票聲。」隸變作「飄」,從風,表示與風之狀態相關;從票,表示音讀,兼表「輕」之義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臺灣教育部標準字作「飄」,規範字作「飘」,偏旁類推,風改為「风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