麦
意思解释
麦麥
mài基本解释
①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,有“小麦”、“大麦”、“燕麦”等多种,子实供磨面食用,亦可用来制糖或酿酒。通常专指“小麦”(通称“麦子”)~田。~收。~饭豆羹(指农家粗茶淡饭)。
②姓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形声。甲骨文字形。从攵( zhí ),来声。“麦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。本义:麦子。
2.同本义 。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,有小麦、大麦、燕麦、黑麦等。子实主要作粮食或作精饲料、酿酒、制饴糖。秆可作编织或造纸原料。
麦,芒谷。 爰采麦矣。 芃芃其麦。 野有麦场。 麦田浅鬣。
麦棱头(麦田的田畦);麦人(麦心,麦核。即麦仁);麦天(农历四月前后麦子将熟的天气);麦舟(运麦的船。麦舟之赠,用为助丧的典故,本范仲淹父子的故事);麦序(指农历四月麦子成熟的季节);麦李(麦子成熟时节所出产的李子);麦秀(麦子开花。多用麦秀表怀古情意);麦雨(收麦时节所下的雨);麦花(麦子的花);麦酒(用大麦酿造的酒);麦气(麦成熟时散发出来的香气);麦候(指农历四月麦熟的时节);麦饭豆羹(指农家的粗菜便饭);麦穗两岐(一麦长出双穗。为丰年的征兆)
a general term for wheat, barley,etc.;
3.姓。
外语翻译
- wheat, barley, oats; simplified form of KangXi radical number 199
- Getreide, Korn, Weizen, Gerste, Hafer (S, Bio), Radikal Nr. 199 = Weizen, Gerste, Hafer (S, Sprachw)
- blé, céréal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义《正字通》:俗麥字。
注解
〔麦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亥集下,康熙部首是麥部。
〔麦〕字拼音是mài,独体字,五行属水。
〔麦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甲骨文字形。从攵( zhí ),来声。“麦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。本义是麦子。
〔麦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mài] ⑴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,有“小麦”、“大麦”、“燕麦”等多种,子实供磨面食用,亦可用来制糖或酿酒。通常专指“小麦”(通称“麦子”)⑵ 姓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五下反切莫獲切頁碼第172頁,第9字續丁孫
麥
芒穀,秋穜厚薶,故謂之麥。麥,金也。金王而生,火王而死。从來,有穗者;从夊。凡麥之屬皆从麥。
鉉注臣鉉等曰:夊,足也。周受瑞麥來麰,如行來。故从夊。
附注李孝定《甲骨文字集釋》:「來、麥當是一字。夕本象到(倒)止形,於此但象麥根。以來叚為行來字,故更製䋣體之麥以為來麰之本字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反切莫獲反頁碼第428頁,第7行,第1字述
𦬆穀,秋穜厚薶故謂之麥。麥,金也。金王而生,火王而死。從來,有穂者;從攵。凡麥之屬,皆從麥。
鍇注臣鍇曰:「麥之言幕也,埋之意。攵若穗,自後躧之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五下反切莫獲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923頁,第3字許惟賢第408頁,第3字
芒穀。
段注有芒朿之穀也。稻亦有芒,不偁芒穀者。麥以周初二麥一鏠箸也。鄭注《大誓》引禮說曰:武王赤烏,芒穀應。許本禮說。
秋穜厚薶。故謂之麥。
段注薶麥㬪韵。《夏小正》。九月樹麥。《月令》。仲秋之月。乃勸種麥。母或失時。麥以秋穜。《尙書大傳》、《淮南子》、《說苑》皆曰:虗昏中可以穜麥。《漢書・武帝紀》謂之宿麥。
麥,金也。金王而生。火王而死。
段注程氏瑤田曰:《素問》云:升明之紀。其類火。其藏心。其穀麥。鄭注《月令》云:麥實有孚甲屬木。許以時。鄭以形。而《素問》以功性。故不同耳。
从來。有穗者也。
段注也字今補。有穗猶有芒也。有芒故从來。來象芒朿也。
从夊。
段注夊,思隹切。行遟曳夊夊也。从夊者,象其行來之狀。莫獲切。古音在一部。
凡麥之屬皆从麥。
白话解释
麦,带芒刺的谷物,秋种厚埋,因此称为“麦”。麦,属金。所以麦子的地理金旺而生,火旺而死。字形采用“來”作边旁,表示有 穗;字形也采用“夊”作边旁。所有与麦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麦”作边旁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二例,由「來」和「夊」構成。金文、戰國文字和篆文之形都承自甲文,甚為明顯。來,是麥字的初文,有莖、葉和根之形,據具體的實象造字,六書中屬於象形;夊,義是走路遲緩,在此表示生長的意思。麥雖由來、夊為形,然而不能當作會意。因麥、來二字有聲音關係,所以麥應是從來得聲的形聲字。隸書作,頗失其形。楷書之形,則繼自篆文以定體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