噈
口部15画左右结构U+5648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𡘋子六切,音蹙。《玉篇》:鳴噈也㊟〔羊鳴噈也〕。《廣韻》:歍噈,口相就也。
又,《集韻》作荅切,音帀 —— 本作𠯗。
又,七六切,音鼀。又,就六切,音摵 —— 義𡘋同。
又,曷閤切,音合 —— 柔也。
注解
〔噈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上,康熙部首是口部。
〔噈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cù、zā、hé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口、就。
〔噈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cù] ⑴ 〔歍~〕口相就。⑵ 古通“蹙”,皱额。㈡ [zā] ⑴ 同“𠯗”。㈢ [hé] ⑴ 柔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八下反切才六切頁碼第286頁,第24字續丁孫
𣤶
歍𣤶也。从欠鼀聲。
噈
俗𣤶从口从就。
附注王筠句讀:「案:『歍』下『一曰口相就也』,『噈』字从口、从就,似『口相就』誠為『歍𣤶』之訓義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六反切即肉反頁碼第723頁,第4行,第3字述
歍𣤶。從欠鼀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口相就也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723頁,第5行,第1字述
俗𣤶從口,從就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八下反切才六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1643頁,第5字許惟賢第720頁,第7字
歍𣤶也。
段注其義已在上文。故但曰歍𣤶而已。此全書之通例。
从欠。鼀聲。
段注才六切。《廣韵》子六切。三部。
俗𣤶。从口。从就。
段注會意兼形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