负
意思解释
负負
fù基本解释
①驮,背( bèi )~米。~疚。~重。如释重~。~荆请罪。
②担任。担~。~责。~累( lěi )。~罪。~荷。忍辱~重。身~重任。
③仗恃,依靠。~隅顽抗。自~(自以为了不起)。
④遭受。~伤。~屈。
⑤具有,享有。久~盛誉。
⑥欠(钱)~债。
⑦小于零的(数),与“正”相对。~数。
⑧指相对的两方面中反的一面,与“正”相对。~电。~极。
⑨违背,背弃。~心。~约。忘恩~义。
⑩失败,与“胜”相对。不分胜~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会意。从人,从贝。本义:恃,即依恃,凭仗。
2.同本义。
负,恃也。从人守贝,有所恃也。 秦贪,负其强。 负势竞上,互相轩邈。 昔秦人负恃其众,贪于土地,逐我诸戎。 其异姓负彊而动者,汉已幸胜之矣。 守自负年德,易之。
负固(依仗地势险固);负固不悛(依凭险阻而不悔改);负宠(依仗宠爱);负学(依恃才学);负险(凭借险固的地形);负势(依仗权势)
rely on;
3.通“背”。背负。以背驮物。引申为负担。
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,一厝朔东,一厝雍南。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。 负晋侯出诸厕。
负羽(背负弓箭);负弩(身背弓矢);负鼓(背着鼓);负薪(背负薪柴);负戴(以背负物,以头顶物);负樵(背柴)
carry on the back;
4.背倚,背靠着。
有众逐虎,虎负隅,莫之敢撄。 背负青天而莫之千阏者。
负河(依傍黄河);负暄(冬天晒太阳取暖);负立(靠墙站立);负海(背靠大海);负席(背对席位)
with the back for ward;
5.抱持。
徐衍负石入海。
负羁手执马络头;负锡(手持禅杖);负托(抱恃)
hold;
6.抱有;具有。
虚负凌云万丈志,一生襟袍未曾开。 少年负志气。
cherish;
7.承担,担当。
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
负责任;负输(装载运输);负舟(承载舟船);负任(担负重任);负官(身负官职)
shoulder;
8.背弃,违背。
相如度 秦王虽斋,决负约不偿城。 田荣者,数负 项梁。
betray;
9.又。
又恶负约。
负诺(违背诺言);负义(背弃恩义);负心妄加(忘恩负义,反咬一口);负盟(背弃盟约);负违(违背,违反)
10.欠债;欠缺;缺少。
仆少负不羁之才。 通家尚负责(债)数钜万。
负进(欠债);负券(负债字据);负偿(欠债)
owe; lack; be short of;
11.失败。
不知彼而知己,一胜一负。 遇敌处战则必北。 以决胜负。 胜负之数,存亡之理,当与秦相较,或未易量。
负败(失败;受挫折);负失(损失)
fail in;
12.享有 。
负名(享有盛名);负誉(享有声誉);负携(抱负提携);负愧(抱愧);负奇(胸怀奇志)
enjoy;
13.蒙受。
且负下未易居。 负屈无处诉,哀号动穹苍。
负屈衔冤(受到冤屈);负讥(受到讥刺);负谤(蒙受责难);负霜(受霜;带霜);负忧(遭受忧患)
suffer;
14.加 。
负装(装载);负衔(驾车);负驮(驮载东西);负轭(驾车);负乘(负载,乘坐)
add;
15.辜负;对不起人。
是犯乃死,重负国。 客果有能也,吾负之。 吾上恐负朝廷,下恐愧吾师也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,故令人持璧归。
负国(对不起国家);负恩(忘恩;背恩);负负(对不起、对不起);负咎(抱愧)
be ungrateful;
16.通“赔”( péi )。赔偿;补偿。
其不备,出者负之;其赢者,入之。 宋之富贾有监止子者,与人争买百金之璞玉,因佯失而毁之,负其百金。
compensate;
17.失掉 。
负职(失职);负声(失去文章的音节之美);负实(失实);负期(失期)
lose;
形容词
1.小于零的 。
负数。
minus;
2.得到电子的 。
负电;负极;负高压。
negative;
外语翻译
- load, burden; carry, bear
- übernehmen (V)
- porter, se charger de, jouir de, trahi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房久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扶缶切,𡘋音婦。《說文》:恃也。从人守貝,有所恃也。《史記・魏其武安侯傳》:武安負貴而好權。
义又,《說文》:一曰受貸不償。《前漢・鄧通傳》:通家尚負責數鉅萬。
义又,《釋名》:負,背也,置項背也。《玉篇》:擔也。或作偩。《廣韻》:荷也。《易・解卦》:負且乗,致𡨥至。《詩・大雅》:是任是負。《左傳・莊二十年》:弛於負擔。
义又,背也。《禮・明堂位》:天子負斧,依南鄕而立。【註】負之言背也。
义又,依也。《孟子》:虎負嵎。【趙岐註】虎依嵎而怒。
义又,失也。《戰國策》:公負令秦與强齊戰。【註】負,猶失也。
义又,老母之稱。《史記・高祖紀》:常從王媼武負貰酒。《漢書註》:如淳曰:俗謂老大母爲阿負。師古曰:《列女傳》云:魏曲沃負者,魏大夫如耳之母也。古語謂老母爲負耳。
义又,敗也。《史記・陳丞相世家》:無益於勝負之數。《孫子・攻謀篇》:一勝一負。
义又,憂也。《後漢・章帝紀》:刺史二千石,不爲負。【註】負,猶憂也。
义又,愧也。《後漢・張步傳》:負負,無可言。【註】負,愧也。
义又,《廣韻》:背恩忘德曰負。李陵〈答蘇武書〉:陵雖孤恩,漢亦負德。
又,《類篇》:違也。《史記・信陵君傳》:以負於魏。【註】《索隱》曰:負,音佩。
又,《唐韻正》叶房以切。《詩・小雅》:螟蛉有子,果蠃負之;敎誨爾子,式穀似之。
又,叶房遇切。王延壽〈魯靈光殿賦〉:傍夭矯以橫出,互黝糾而搏負;下岪蔚以璀錯,上崎嶬而重注。〇【按】負字,古音房以反,自〈魯靈光殿賦〉始讀爲房遇反。
注解
〔負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中,康熙部首是貝部。
〔負〕字拼音是fù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⺈、貝。
〔負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fù] ⑴ 见“负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六下反切房九切頁碼第205頁,第1字續丁孫
負
恃也。从人守貝,有所恃也。一曰受貸不償。
附注段玉裁注:「會意。」
蔣注案:从人或疑當作从刀,由賴字可證。然《五經文字》謂以人爲刀者非。此亦絕字不从色之例歟?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二反切復缶反頁碼第523頁,第7行,第1字述
恃也。從人守貝,有所恃也。
鍇注臣鍇曰:「《春秋傳》魯申豐曰:『貨以藩身。』又《史記・貨殖傳》:巴寡婦者以財自衞,不見侵也。會意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六下反切房九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1122頁,第1字許惟賢第495頁,第3字
恃也。
段注《左傳》曰:昔秦人負恃其眾。貪於土地。逐我諸戎。《孟子》曰:虎負隅。莫之敢攖。
从人守貝有所恃也。
段注會意。房九切。古音在一部。《樂記》。禮樂偩天地之情。《史記》。栗姬偩貴。皆作偩。俗字也。
一曰受貸不償。
段注凡以背任物曰負。因之凡背德忘恩曰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