路
意思解释
路
lù基本解释
①道,往来通行的地方。道~。公~。水~。陆~。~途。~程。~人(行路的人,喻不相干的人)。狭~相逢。
②思想或行动的方向、途径。思~。生~。出~。~子。~数( shù )。
③方面,地区。外~货。各~人马。
④种类。一~货色。
⑤大,正:“厥声载~”。~门(宫室最内的正门)。~车(古代帝王及诸侯贵族所乘的车)。~舆(古代君主所乘的车)。~寝(古代君主处理政事的宫室)。
⑥车。筚~。乘~。
⑦姓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形声。从足,各声。本义:道路。
2.同本义。
路,道也。 路,途也。 百夫有洫,洫上有途,千户有浍,浍上有道,万夫有川,川上有路。 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 遵彼大路兮。 艮为径路。 遂迷,不复得路。
路奠(出殡时,亲友在灵柩经过的路上设供桌祭奠);路赆(友人相赠的路费);路引(行路的通行凭证);路歧(路歧人。宋元时对沿街卖艺人的俗称;贫贱的人);路次(路途,途中);路村(因道路而形成的村落);路票(通行证);路货(在运输途中的货物);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(要走远路,才知道马力的强弱;结交朋友长久,才知人心的善恶)
road;
3.路程;行程。
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。
distance travelled; journey;
4.引申为思想或行动的途径。
登仕路。 忠谏之路。 顾未有路。
路子(指门路)
way; means;
5.通“辂”。车。
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。 乘大路趋越席以养安。
路车(古代诸侯乘坐的车子);路马(古代天子、诸侯所乘路车的马)
carriage;
6.君王居住的地方 。
路门(古代天子宫中最内的门);路寝(古代天子、诸侯的正厅);路殿(天子诸侯的正殿)
court;
7.地区;方面;路线。
甘宁等三路战船,纵横水面。
路塍(田埂)
area; respect; line;
8.比喻权位。
夫子当路于齐。
power and authority;
9.铁路 。
路矿(铁路和矿山的合称);路员(铁路上的工作人员)
railway; railroad;
10.种类;类型 。
路数(指类型)
kind; type;
11.宋元时行政区域名。
都督诸路军马。 烽火扬州路。
路分(宋元时路制的区域范围)
动词
1.经过。
路不周以左转兮,指西海以为期。
go through; pass;
2.通“露”。暴露。
彼可诈者,怠慢者也,路亶者也。
show; become visible; reveal;
3.通“露”。败坏。
国家乃路。 是率天下而路也。
corrupt; ruin;
形容词
1.通“露”。裸露 。
路数(由言行衣着等方面表露出的样子);路宿(露宿)
naked;
2.大 。
路弓(大弓);路台(高大的台)
big;
越南字释义
路
◎同“住”。
国语辞典解释
路
lù详细解释
名
1.道路,供人马舟车等行走的途径。
宋 · 岳飞《满江红 · 怒发冲冠》词:“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。”
陆路、水路、高速公路。
2.条理、纹理。
南朝梁 · 沈约《瑞石像铭》:“心路照通,有感斯顺。”
思路、纹路。
3.方法、途径。
唐 · 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无路请缨,等终 军之弱冠。”
生路、活路。
4.种类。
《西游记 · 第五一回》:“这一路拳,走得似锦上添花。”
他们是那一路人?
5.地区、区域。
《三国演义 · 第一五回》:“自是东路皆平,令叔孙静守之。”《儒林外史 · 第四一回》:“这一日烧香回来,人见他是下路打扮,跟了他后面走的就有百十人。”
6.路线。
《水浒传 · 第五〇回》:“今日宋江分兵做四路,来打本庄。”
五路公车。
7.姓。如汉代有路温舒。
两岸词典解释
路
lù详细解释
1.道路;通道。
逢山开路、陆路、铁路。
2.路程。
赶路、山高路远、路遥知马力。
3.途径;门路。
正路、广开言路、销路、活路。
4.轨迹;条理。
思路、笔路、纹路。
5.路线;线路。
两路并进、电路。
6.方面;地区。
各路兵马、各路豪杰、外路人。
7.类型;等次。
那一路人、都是一路货。
8.量词。用于计算队列,相当于“排”、“行”。
十路纵(ㄗㄨㄥ zōng/ㄗㄨㄥˋ zòng)队。
9.姓。
外语翻译
- road, path, street; journey
- Weg, Pfad, Straße (S)
- chemin, route, trajet, distance, moyen, issue, ligne, (classificateur pour les lignes d'autobus)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洛故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魯故切,𡘋音賂。《說文》:道也。【註】徐鉉曰:道路,人各有適也。《釋名》:路,露也,人所踐蹈而露見也。《周禮・夏官・合方氏》:掌達天下之道路。《爾雅・釋宮》:路,旅途也。【註】途卽道也。【又】一達謂之道路。【註】長道。
义又,《爾雅・釋詁》:路,大也。《詩・大雅》:厥聲載路。【箋】是時聲音則已大矣。
义又,車也。《詩・魏風》:殊異乎公路。【傳】路,車也。《周禮・春官・巾車》:王之五路。【註】王在焉曰路。《左傳・桓二年》:大路越席。【註】大路,玉路,祀天車也。【疏】路訓大也。君之所在,以大爲號,門曰路門,寢曰路寢,車曰路車。
义又,鼓也。《周禮・地官・鼓人》:以路鼓鼓鬼享。【註】路鼓,四面鼓也。
义又,弓也。《史記・孝武紀》:路弓乗失。
义又,傾𡉏㊟〔字當從己作「圮」。參頁0152「𡉏」字並「圯」字注〕貌。《荀子・富國篇》:田疇穢,都邑路。【註】路,謂無城郭牆垣也。又,與輅同。《禮・月令》:乗鸞路。【釋文】路,本又作輅。
义又,姓。《急就篇》〔註〕:路,水名也。又,因爲縣在涿郡,居者氏焉。漢有大夫路溫舒。
又,《集韻》:歷各切,音洛。《前漢・揚雄傳》:爾迺虎路三嵏以爲司馬。【註】晉灼曰:路,音落。服虔曰:以竹虎落此山也。師古曰:落纍也,以繩周遶之也。
注解
〔路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中,康熙部首是足部。
〔路〕字拼音是lù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𧾷、各,五行属火。
〔路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足,各声。本义是道路。
〔路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lù] ⑴ 道,往来通行的地方⑵ 思想或行动的方向、途径⑶ 方面,地区⑷ 种类⑸ 大,正:“厥声载~”。~门(宫室最内的正门)。~车(古代帝王及诸侯贵族所乘的车)。~舆(古代君主所乘的车)。~寝(古代君主处理政事的宫室)。⑹ 车⑺ 姓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二下反切洛故切頁碼第62頁,第24字續丁孫
路
道也。从足从各。
鉉注臣鉉等曰:言道路人各有適也。
附注徐鍇繫傳作「从足,各聲」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四反切勒妬反頁碼第179頁,第3行,第1字述
道也。從足各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通論詳矣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二下反切洛故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336頁,第1字許惟賢第151頁,第1字
道也。
段注《釋宮》。一達謂之道路。此統言也。《周禮》。澮上有道。川上有路。此析言也。《爾雅》、《毛傳》。路,大也。此引伸之義也。
从足。各聲。
段注洛故切。五部。
白话解释
路,大道。字形采用“足”作边旁,采用“各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
金文作,由「足」、「各」二字構成。從足,示其行路之義。從各,聲符,注明音讀。戰國文字以下承自金文,下迄楷書而定體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