遽
意思解释
遽
jù基本解释
①急,仓猝。~尔(突然)。~死。~然。匆~。
②惊惧、慌张。~色。惶~。
③古代报信的快马或驿车。乘~而至。
④遂,就:“塘有万穴,塞其一,鱼何~无由出?”
详细解释
名词
1.形声。从辵( chuò ),表示与行走有关,本义:送信的快车或快马。
2.同本义。
遽,传也。 以待达穷者与遽令。 掌邦国传遽之小事。 且使遽告于郑。 士曰传遽之臣。
遽人(驿卒;传达命令的人);遽驿(传车和驿马);遽传(驿车和传舍);遽委(驿站车马和储存的粮食)
post car or horse;
3.乡名 。在今河北省元氏县附近。
Ju village;
副词
1.立刻;马上。
遽兴姜戎。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。 遽扑之。 遽以不变名之。
遽诺(马上承诺、答应);遽理(马上或很快处理);遽即(立即)
immediately; at once; in no time;
2.就,竟。
岂遽善游哉。 此何遽不能为福乎? 遽惊谢曰。 遽躬蹈之。
then;
形容词
1.惊慌。
遽惶(惶遽,惊慌);遽惕(惶恐戒惧);遽戚(敬畏的样子);遽容(恐惧的脸色)
frightened;
2.十分贫困,窘迫。
远近久承公名,令于是大遽,不敢移公。
very poor;
3.急忙,匆忙。
遽数之不能终其物。 公惧,遽见之。 遽契其舟。 遽曰:“为两郎僮,孰若为一郎僮耶?”
遽别(急速分别);遽步(急步快走);遽忙(匆忙);遽几(急切期求);遽淹(迅速而逝)
hastily; hurriedly;
4.快,迅速。
本乎疾者其势遽,故难得以晓也。
quick; fast;
国语辞典解释
遽
jù详细解释
名
◎驿车。
《尔雅 · 释言》:“遽,传也。”晋 · 郭璞 · 注:“皆传车驿马之名。”《左传 · 昭公二年》:“闻之,惧弗及,乘遽而至。”
动
◎惊慌、恐惧。
《楚辞 · 屈原 · 九章 · 惜诵》:“众骇遽以离心兮,又何以为此伴也?”南朝宋 ·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· 雅量》:“风起波涌,孙、王诸人色并遽。”
形
1.急忙、迫促。
《国语 · 晋语四》:“(头头)谓谒者曰:‘……国君而雠匹夫,惧者众矣。’谒者以告,公遽见之。”《礼记 · 檀弓上》:“故丧事虽遽,不陵节。”
2.窘迫。
南朝宋 ·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· 雅量》:“远近久承公名,令于是大遽,不敢移公。”
副
◎忽然、突然。
《聊斋志异 · 卷四 · 促织》:“见有虫伏棘根,遽扑之,入石穴中。”
遽闻、欲行遽止。
连
◎遂、就。
《汉书 · 卷四三 · 陆贾传》:“使我居中国,何遽不若汉。”《文选 · 左思 · 魏都赋》:“虽自以为道洪化以为隆,世笃玄同,奚遽不能与之踵武而齐其风?”
外语翻译
- suddenly, unexpectedly; at once
- schnell
- soudain, hâtif, rapid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其據切;《等韻》:巨御切,𡘋音詎。《玉篇》:急也、疾也、卒也。《禮・儒行》:遞數之,不能終其物。《左傳・僖二十四年》:公遽見之。《後漢・劉寬傳》:雖在倉卒,未嘗疾言遽色。
义又,《廣韻》:戰慄也。《集韻》:窘也、懼也。《左傳・襄三十一年》:豈不遽止。【註】遽,畏懼也。《楚辭・九章》:駭遽以離心兮。【註】言意中驚駭,逐離己心也。
义又,《說文》:傳也、驛車也。《禮・玉藻》:士曰傳遽之臣。【註】士位𤰞,供車馬之役,故自稱傳遽。《左傳・僖三十三年》:且使遽吿于鄭。【註】傳車,卽驛遞也。
又,《集韻》:求於切,音渠 —— 麥也。
义又,姓。
又,《正韻》:魯遽,人名。
又,《集韻》:權俱切,音劬 —— 義同。
注解
〔遽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下,康熙部首是辵部。
〔遽〕字拼音是jù,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辶、豦,五行属木。
〔遽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辵( chuò ),表示与行走有关。本义是送信的快车或快马。
〔遽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jù] ⑴ 急,仓猝⑵ 惊惧、慌张⑶ 古代报信的快马或驿车⑷ 遂,就:“塘有万穴,塞其一,鱼何~无由出?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二下反切其倨切頁碼第55頁,第19字續丁孫
遽
傳也。一曰窘也。从辵豦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四反切伎絮反頁碼第160頁,第5行,第1字述
傳也。從辵豦聲。一曰窘也。
鍇注臣鍇曰:「傳,馹車也,故《禮》曰:『大夫稱傳遽之言,傳車尚速,故又爲窘迫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二下反切其倨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99頁,第3字許惟賢第134頁,第6字
傳也。
段注《釋言》。馹遽傳也。孫炎曰:傳車,驛馬也。《左傳》僖卅三年。使遽告於鄭。遽興姜戎。昭二年。乘遽而至。傳中戀反。
一曰窘也。
段注窘迫也。
从辵。豦聲。
段注其倨切。五部。